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提出来的,这一教学思想逐渐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我国教育界亦从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发现实践中普遍存在学习问题的发现、综合、归纳直至提出都由教师来完成的现象,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课堂提问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以至于大多数人提到课堂提问时,往往将课堂提问理解为这种模式,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学生课堂提问的模式却往往不为人关注.事实上,学生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也是问题发现和提出的主体.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更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分析从现有资料来看,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研究在课程设计上进行了一定尝试的要首推荷兰的现实数学教育,这一课程思想特别强调在所有数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建构和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学生课堂提问的教师方面的因素是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教师对待课堂提问的态度.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被动性、同伴压力和制度方面的阻碍等会影响到课堂提问的过程.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不主动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无法准确表达疑问新课程改革才开始普及,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自己主动提问.学生由于较少能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和适当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便产生了不知如何去问的现象,最后干脆不问.(2)没有提问的勇气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到了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也不敢提问.所以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越来越少.(3)觉得当堂向老师提问不礼貌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师道尊严”,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后,碍于课堂纪律,没有得到老师的许可,没有及时提出.(4)发现不了问题长久以来,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这体现了中美两国教育观的差异,也就出现了中国学生往往是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懵懂出课堂的现象.(5)缺乏积极性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本不想读书,或是知识的缺漏实在太多,无从下手,更没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师授课时,从复习巩固、新知传授、引发思维、了解反馈都离不开课堂提问.研究发现,部分教师把提问理解为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和检测,较少地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也即是忽视了提问实际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问并不在于一种提出问题的方法、放置问题的技巧或回答问题的技巧,它其实在于保持开放,以使问题仍能对回答者和提出者同样出现.3.启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情境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问的一个重要环节.(1)在矛盾中创设提问的情境在培养学生提问的教学中,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数学环境.创设的数学情境应注意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开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合理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思维活动.(2)在实际生活中创设学生提问的数学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剩余0字)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