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判断句式
1.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但是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
2.怎么才能看出古文的那些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3、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
⑵此亡秦之续耳。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另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⑴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3.怎么判断文言句式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left12347211、判断句式1)……者,……也式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2)……,……也式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都不用式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4.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断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56639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
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5.如何区分语文的文言文中的句式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文言文句式结构有:[编辑本段]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
6.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然后分清主谓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答案补充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7.文言文句式判断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
恰好最近我整理了一份材料,专门讲古文句式的,但愿对你有用。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2.“……者,……”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1.“为……所……”(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二)“见……于……”1.“见……于……”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3.“于……”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6.兼语的省略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
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③唯利是图4.介词“以”的宾语。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