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的本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人们对学习认识的真正的实质,其实还停留在知识只是人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工具上,尽管社会已经将毕业学生的道德、能力的表现推给了教育,
尽管教育界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但到现在为止,教育理论界并没有指出我们期望或要求的素质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外因,怎样的通过什么内因生产出来的。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虽然口头上赞成素质教育,但内心深处的认识依然认为知识是工具,其余的如道德、智慧、能力都是人自己就有的。
基于这种认识就完全可以理解我们现在的教育行为了--既然知识是工具,是社会发展的工具,是人生取得较多利益的工具,我们就非学不可,非多学不可,非学得详细不可,非学得扎实不可。
要达到更多、更细、更扎实的获得知识工具,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灌输了。这就是我们教改20年来无论是从教师、家长,还是教材都变化不大的根本原因。
不错知识是我们人类的工具,但更重要的一点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知识将一个脑容量大的动物种族改造成了我们今天的人类。是知识的改造而不是知识的占有,这就是普通人或科学家与狼孩、猪孩的区别。
当然知识对人的实现改造的过程首先是知识要被人占有,然后才是人接受知识的改造,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走入了只注重知识占有而忽略了知识对人改造的误区,才致使多、细、扎实的知识将我们的学生改造成了多、细、扎实而缺少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直到现在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认识还是这样的:
--这个字写10、20遍或写得次数越多就记得越扎实,写100、200遍也没有坏处。
--多做这样的练习题,哪怕是2+3=5这样简单的题,对这一定理的掌握会更加熟练。作得越多越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是对统计知识的了解和初步掌握。
--学习这个是对空间图形的认识。
--学习那个是对理性知识的把握。
这应该是我们当今的普遍说法,这说法反映的就是:学习就是占有知识,是对孩子灌输知识的理念。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或很少听说过这样的知识不能学,孩子学了这样的知识会限制思维的发展,这类知识不能这样学,这样学无疑于进行一种僵化的训练之类的出于知识改造人的担心的议论。
当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哪个老师、家长就可以改变的,但我们的老师、家长应该有这种认识,同时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虽然不能改变大环境,起码可以改变小环境,更何况那类写50遍、100遍的现象的本身就是我们的部分老师、家长规定的。
当然这样的规定是出于孩子参与教育资源(考大学)的竞争而规定的,但实际上这恰恰是一个认识
的误区:
第一、是否熟练掌握2+3=5之类的知识与考大学实在是没有多大关系,
第二、反复的练习孩子已经会了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熟练,可这会引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反感,其结果是熟练了1+2=3却放弃了学习的本身,
第三、将孩子改造成了有知识却缺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了,尽管拿到了大学本科的文凭,在未来的激烈的竞争中也未必不失业。
人,接受知识的改造,或者说由脑容量大的动物变成人或变成优秀的人的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而知识的占有原则上说却是没有时间的限制的。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认清学习的本质,才能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