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六经注我是什么意思谢谢~~

六经注我是什么意思谢谢~~

发表时间:2024-07-15 00:28:51 来源:网友投稿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这是一种钻研儒家经书的治学主张和方法。

陆九渊治学主张立大、知本和发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陆九渊集》卷十五)。他指出:心只是-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同上书卷三十五)只不过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书卷一),因而,陆九渊认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同上书卷三十四)。就是说人的本心合于天理,一个人只要能够自己发明本心,那么就与往昔圣贤等同了。因为往昔圣贤也不过是能够发明本心、合于天理罢了。其间的差别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先后,六经也不过只是作为帮助印证自己发明了本心的文献资料而已。

陆九渊的弟子杨简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释了六经注我的含义:《书》者,先生之政事;《诗》者,先生之咏歌;《礼》者,先生之节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变易。(同上书卷三十六)陆九渊这种六经皆我注脚的治经方法被后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继承和发扬,提出了经学即心学的观点,明确指出: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阳明全书》卷七)。并且更加详尽生动地解释了六经注我的内涵:《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总之陆王这种六经注我的治经主张和方法,不但与同时的程朱理学不同,而且,更迥异于汉儒重训诂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经的治经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方法后期流于空疏和狂妄,成为空谈心性、不用读经的借口,从而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宋明理学家一直以孔孟传人自居,一般来说他们对汉代以来的诸家注释都保留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宋学与汉学两派。汉学以训诂考证,字句解释为主;宋学以阐发义理为主,也就是性命之学。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就是自己继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经”,就是借六经阐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就有每个人对于六经的解释都不同,只不过是自己个人的见解,至于六经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数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以及朱熹等他们对六经的注释都是在阐发自己的思想。前几天有友撰文说“理”原意并非是宋明理学家说的那样,我看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用“理”也不是没有根源的,将这个根源用自己的思想加以解释,就名正言顺了。

孔子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他的这句话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强调的是他一贯的主张,在他的看来,古老的文明是很值得人来学习,而且古老文明博大精深,无容置疑。如果人们认为它已经过时或是什么,那是他没有理解,没有体悟到。实际上孔子不是真的“述而不作”,而是既“述”,又“作”的,他发展了西周以来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尤其是对“仁”与“礼”的阐发,从自己身上显示的人生境界等等,都是自己思想的反映,可以说是来源于古老文明,但又不同于古老文明。从这个意义是说,“信而好古”就是“六经注我”,“述而不作”也就是一定意义的“我注六经”了。

清儒戴震说:“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戴震文集·与方希原书》)戴震的注释也未尽是制数与义理结合的,他的名著《孟子字义疏证》,就是对《孟子》一书注释,实际上他并没有按照孟子的意思来说的。他是借此来批判程朱理学的,他的批判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等有关系的。我前不久看了侯文正先生的《傅山传》,其中就说到傅山对理学的批判,但是傅山与孙奇峰老先生的话很是佩服,由此可见社会风气对一个人认识的影响,实际上傅山是不懂程朱的。大抵千人言万人说,以假为正,人们也就不相信了,于是知道的不知道都来批判,如同现在一样。戴震不同他是深通程朱的,对理欲的说法和理在事中的学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他提出自己对理、善、性、仁、义、礼、智、信、诚、道等看法,也是借题发挥而已。汤一介先生1998年提出在中国建立“解释学”,实质上也就是古典哲学与现代化的结合,要使古典哲学发挥它积极的一面,对人们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我在论坛上看到很多网友讨厌说中国哲学老是往道德上讲。我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例如儒家,按照这个哲学的意义来说就是先要人修身养性,先内圣,后外王。事功方面主要是从政,也包括科学研究等的。它不排斥农耕,科学的创新,而它认为人是有定位,什么人做什么事。“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在儒家学者的注释来讲他们注重的就是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注有个界定就是道德上的注释,有时代的结合,现代新儒家,大多是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们注重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但也注重中国哲学的道德人生境界哲学。各家都讲“道”,这个“道”的共同的东西,就是要自己自觉地遵守一定的准则,在遵守这些准则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历代的儒家大师都对六经有解释,他们的解释都有个标准,就是道德精神。

我前不久写了《安身立命之所》、《涵养须敬用,进学在致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存天理,灭人欲》等,实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自我解释。回想起以前的事,想想现在,以及自己三年来的学习心得也就有了这些几个帖子了。在我看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有内在关系的,学习六经,从中体会其中的道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六经注我”,在不断的学习认识中形成自己认识,也就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过程,就是“我注六经”,二者是紧密结合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