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理解庄子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何理解庄子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发表时间:2024-07-15 02:16:12 来源:网友投稿

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逍遥游》。

原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

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楚威王聘他为相,遭拒绝,“终身不仕”。著作有《庄子》,原书52篇,现存33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