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急!!!!!!!!!我需要一篇关于诗歌艺术的论文。

急!!!!!!!!!我需要一篇关于诗歌艺术的论文。

发表时间:2024-07-15 13:24:09 来源:网友投稿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邵武三中吴升荣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其在诗歌创作的特点:强烈的现实主义、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杜诗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及对后世人的影响,完整地再现了杜甫的一生。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杜甫是一个把巨大的创作劳动贡献给艺术事业的诗人。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着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是表现着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知识修养。正是经过这样辛勤的努力,杜甫在艺术上拥有多方面的才能。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的手里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原来正如诗人所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他是撷取了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自成机杼的。前人对此赞美备至,曾说:“杜子美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体势,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杜甫的诗歌又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在叙事写景时不仅是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甚至以年月人诗,以增强写实的气氛。毋怪前人对他这种精确地反映生活的创作态度,盛赞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宋叶梦得语)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杜诗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高考题目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角度有形象、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有时候命题人可能会提一个看似笼统,实则具体的问题,比如:对这首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进行鉴赏。我们很多同学便对这么个庞大的问题无从下手了。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这样的概念。什么是艺术风格,它包括那些方面,而在这一首诗歌中比较突出的是什么,顺着这个思路走,你就知道命题者想让你从什么角度答题了。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了解到这些内容后,我们对李白诗歌产生的背景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诗歌的艺术风格的渊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我们在答诗歌鉴赏类题目的时候就不至于不着边际了。

  刘禹锡的诗歌表现为豪健与清丽两种艺术风格的结合。本文从两个角度切入,正文的第一部分为纵向对其诗歌分期研究,特别注重分析其两次贬谪时期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照诗人三个时期诗歌风格的嬗变。正文的二、三、四、五部分则从横向的角度,通过分析构成诗歌的深层结构要素——意象和结构;以及诗歌存在的表层形式要素——语言和体裁,透视其诗歌的艺术特点。诗人运用峻拔、精粹、自然的语言,刻画雄浑老苍、隽秀明澈的意象,通过纡回曲转、浑融一体的结构,表现出含蓄蕴藉、清丽遽美的诗境和警辟深刻的思想。诗体方面近体诗的创作益多益精,继承并发展了七律、七绝这两种体裁。

  【英文摘要】TheverseperformanceofYuxiLiuiscombinationoftwokindsartstyle:boldandunconstrainedandlucidandattractive.Thistextcorrespondsfromtwoangles;thefirstpartislengthwaystostudyhisversesfromthedifferentperiodofview,especiallyemphasesonanalyzingthedifferenceoftheversestylebetweentwiceexiles,basedontheforepersonsresearchfoundation,furtherthestudyontheversestylechangeofthreeperiods.Thesecond,third,fourth,fifthpartofthetextistransverse...

  【DOI】CNKI:CDMD:2.2003.070715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