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观题复习资料
敲的时候或许有丁点失误(错别字),但整体是可信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20题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能动作用: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二、意识能够正确、能动的反映物质。
(2)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及其影响
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2)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影响:(1)建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2)积累了巨额货币资本和劳动力
(3)残杀了无数人类,对掠夺地当地产生不利影响和致命性破坏
(4)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统一:作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6、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而言,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如果超出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7、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引发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8、实践的基本形式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题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行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和联系
1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区别:(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1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出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是对资本注意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3、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4、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食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1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8、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决定因素)
(2)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3)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等也是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9、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方面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2)在发展战略看,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3)在所有制结构上星辰阁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孤独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4)从政治方面看,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
20、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