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伏的诗
描写中伏古诗词如下:
1、吟哦相对忘三伏,拟泛冰溪入雪宫。一苏轼《次韵孙秘承见赠》
2、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齐己《新秋》
3、近之若冰雪,三伏无歆祥。一方回《哭肯堂赵公拟老杜八哀体》
4、炎蒸三伏有无中,十里荷花四面风。一赵著《张帅置酒环波孙会之签判严造道主簿及蓄》
5、泠风三伏是清秋,虽有炎蒸不汝留。一秦观《和黄冕仲寄题延平冷风阁》
知识扩展: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北方大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