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传统文化进教材
我们让学生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必要?为什么必要?我不知道其他人,包括倡导者、编者,怎么看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自己的东西”很多,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不少,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是要丢掉,要淘汰的。比如我们的旧衣服,茅草屋,我们的裹小脚和“三纲”等等。
之所以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重要的不应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是祖先留下来的,而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开辟了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东亚世界的文化,是与另外三大文化共同规定了世界史发展基轴的文化。我称它们为“本原文化”。
虽然世界有各种文化传统而有各种“国学”,但是,并非所有文化传统体系都具有世界性影响而具有世界史意义。如果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也许可以说,有四大文化传统规定了世界历史的基轴。这就是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印度文化与华夏文化。
这四大文化之所以具有长时段的影响力,塑造了世界历史的基本格局,乃在于它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突破而成为“本原文化”:在相对性与有限性之外发现了“绝对性”并坚守之,同时走出了各种特殊性关系,而自觉到了普遍性关系与普遍性原则,并自觉地加以承担。简单说发现绝对者与自觉普遍原则是本原文化的核心要义。因发现了绝对者而能承受一切重压与腐蚀,因而能开辟绵延不断的历史;因自觉到了普遍性关系而能践行普遍性原则并坚守之,从而能教化万族,而能开辟出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普遍性世界,以及贯穿着普遍性“道-理”的历史。
不同本原文化,乃是对绝对者与普遍性的不同面相或维度的揭示。换言之本原文化的不同,原则的不同,也不是与之打交道的绝对者的不同,而只是对原则不同的普遍性内涵与绝对者的不同维度的揭示。因此不同本原文化的相遇、融合是普遍原则内涵的丰富,因而是普遍性原则的普遍性的提高。
这意味着对本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既是对普遍性原则的传承与坚守,也是承担本原文化之间相遇、汇通,并据此提高人类共同原则的普遍性版本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首先不是出于其他,而乃出于对普遍性的追求,出于提高人类普遍性原则版本的要求,出于汇通世界本原文化的使命。
就此而言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非出于一国一族之需要,也不应仅仅出于一国一族之需要,而是出于把人类文化和世界带向更高普遍性的使命。
但是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什么内容?当我们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非优秀的内容,那些不优秀的部分,不能、不应进入教材。问题是这个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哪来这个标准?这也就是我要思考与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