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汉字废止的日本

汉字废止的日本

发表时间:2024-07-15 21:53:08 来源:网友投稿

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船队击败,消息传到日本后,不但令日本震动,文化界亦开始质疑汉字文明已不足持。废汉字、立新字,成为当时日本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但是汉字深植日本文化,文化界和政府对废汉条件和程序未有共识;汉字知识亦由贵族把持,废汉字长期处于书生议论阶段。在改革日本语的思潮中,应以哪套文字取而代之,成为另一争论焦点。此际日本实施大政奉还,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权,日人亦要从上古大和文化中寻找民族主义的基础,民间出现一片复古热;但明治维新却同时大举引进西学,崇尚欧美文明。新旧文化交替,也令文字改革呈现多元路线:学者们或提倡假名,或罗马字派,或新造文字、又或废除日语,转说英语;而罗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内,对于应采用哪种书写方法又有分歧。从影响现代日语这个角度来看,战后所进行的国语改革,是所有汉字政策造成影响最大的政策之一。此项改革基于一种发源于被占领时期的意见,即认为“对日本的传统进行重新检讨(或者排斥)的时期已经到来”。1946年4月,志贺直哉在杂志《改造》上发表《国语问题》(国语问题),提议废除日语,采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法语。同年11月12日,《读卖报知新闻》(読売报知新闻,今日的《读卖新闻》前身,另注:日语“新闻”中文意为报纸)发表题为《废止汉字》(汉字を廃止せよ,意为:《一定要废止汉字》或《请废止汉字!》)的社论。同年3月,盟军最高司令部邀请的第一届美国教育使节团于3月31日发表了第一次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了学校教育中使用汉字之弊害与使用罗马字之便利。这项改革的成果是当用汉字和现代假名使用规则(现代仮名遣い)的制定。基于汉字全部废除之目的,日本内阁于1946年(昭和21年)公布了在汉字全部废除之前可使用的汉字表,当用汉字所指的就是这其中所包含的1850个汉字。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的范围。并且当用汉字表也尝试着对其中一部分存在比较复杂或存在多种写法的汉字的字体进行简化。但是这种简化并非如同中国的简化字般,对汉字的构成要素进行体系化的变更,而仅仅是参照惯例将个别文字的一部分进行省略而已。今天常见的“混同书写”问题,也是随当用汉字表的出现才产生的。根据此表对使用当用汉字无法书写的词汇可进行汉字替换;而现实中,则有人将汉字用假名发音来替代,以这种方式继续使用原有词汇,这即是所谓“混同书写”现象的由来。为了平滑过渡到当用汉字,国语审议会于1956年(昭和31年)7月5日,决定对汉语词汇中超出当用汉字表所规定范围的汉字,用同音的别字进行书写替换。以下这样是较为人知的例子。(括弧内为原本的书写方式。)(译注:后为对应振假名,以及中文释义)注文(注文)ちゅうもん(中文意为定购)遗迹(遗迹)いせき(中文意为遗迹)防御(防御)ぼうぎょ(中文意为防御)扇动(煽动)せんどう(中文意为煽动)英知(睿智)えいち(中文意为睿智)混交(混淆)こんこう(中文意为混淆)更生(苏生)こうせい(中文意为苏生,本来读法为“そせい”)激高(激昂)げっこう(中文意为激昂)知恵(智慧)ちえ(中文意为智慧)略夺(掠夺)りゃくだつ(中文意为掠夺)这个方针和中国的简化字的原理有少许相似之处。但有些汉字的替换,若不特别指出则很难被意识到,比如:妨害(妨碍)ぼうがい(中文意为妨碍)意向(意向)いこう(中文意为意向)讲和(媾和)こうわ(中文意为媾和)硬骨(鲠骨)こうこつ(中文意为硬骨)格闘(格闘)かくとう(中文意为格斗)骨格(骨骼)こっかく(中文意为骨骼)书简(书翰)しょかん(中文意为书简)奇形(畸形)きけい(中文意为畸形)破弃(破毁)はき(中文意为破坏、毁灭)以汉字全废为目的的当用汉字屡次遭到批判。1958年开始,杂志《声音》(声)连载的《我的国语教室》(私の国语教室)中,福田恒存(福田恒存)指出“目前对汉字进行限制已经是明显不可能的事情了”。因国语审议会大多数由表音主义者所占据,大会每次都由所选出的同样几位委员所构成;在1961年的大会上,发生了舟桥圣

一、 盐田良平(塩田良平)、宇野精

一、 山岸德平等改革反对派委员退场的事件。1962年,国语审议会委员吉田富三表示“国语(日语)是以汉字假名混合表记作为正式规则的。国语审议会在此前提下对国语的改善进行审议”,并提案将此作为审议前提。1956年,国语审议会会长森户辰男(森戸辰男)于记者见面会上,表示“汉字假名混合表记是审议的前提。汉字全废不予考虑。”自幕末以来,作为日语表记方法之一,汉字使用的是是非非屡次成为人们讨论的对象。批判汉字使用时所采用的根据有下面这些:1.汉字的数量太多,也难以记住其读音和写法。2.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罗马字,使用汉字是自绝于世界。打字机、电脑出现之后,也有人从机械化方面来批判:1.因汉字数量巨大,文字处理机、电脑对其的处理要花费较长时间。2.和产生只使用假名或罗马字的文档相比,产生汉字假名相混合的文档要经过所谓的“假名汉字转换”(かな汉字変换),损失效率。上述这些理由也产生了如下的主张,认为依照政策来削减汉字使用或将汉字全部废除不再使用这种做法有利于国家利益。1866年(庆应二年),前岛密向当时在位的德川庆喜将军提出名为《汉字废止之议》(汉字御廃止之议)的报告和提议,这被世人认为是汉字废止论的先驱。他提出“汉字的习得过程没有效率,应予废止”的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