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易的思维原则
周易以辩证思维为主体的经验的,而非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它与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致力于“通几”,有别于西方的“质测”。易传说“只有知几其神乎?几,动于微,吉凶先兆也,君子见几而作”。宋朝周敦颐“几,动而未形,在有无之间者。”几,就是事物的端兆。古人强调“研几、知几,见几而作”。
探究和研究事物变化之所以然,更能反映和驾驭人类的经验和知识。中国人包括看人多凭经验,一看这个人就断定这个人好坏,可交不可交。包括中医不用问只通过观察就知道是什么病。
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致力于质测,质测是通过测量、验算、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方以志说“西方人质测过精,而通几未举”。当希腊人、印度人很早就仔细研究形式逻辑时,中国人还致力于辩证逻辑,所以印度人搞电脑软件很厉害。当然中国古代也不是绝对排斥形式逻辑的,在战国时期也有形式逻辑,如白马不是马的理论,但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诡辩,当然我们的形式逻辑的确不发达。我们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强调变化。如《周易》的易字有人认为有三种含义:变易、简易、交易,显然变易更能体现《周易》的思维,“生生之谓易”(系辞)即不断的变化创生为易。
(一)整体思维。
1、天人合一,包罗万象。天、地、人系统。“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统有序,64卦,两两成对,共32对。
2、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非逻辑性),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用天道解释人道。
3、中道,中和。中国人讲究平衡、和谐的“中庸之道”,反对过激。
本世纪讲究东西文化互补。中国人太书生气了,汉唐以来中国缺少豪气,中国历来崇尚圣人而不崇尚英雄。
《周易》无所不包,婚姻、商旅、习俗、政治、军事等等。
印度的“唯识宗”与西方思维差不多。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整体思维方式的优势,如交叉学科的出现。(二进制的发现就是受到了周易的启发)
(二)循环思维。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周而复始的从起点出发最终又回到起点的圆周运动。
有人认为这与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我们一年有四季循环,可地球上有很多地方是没有四季的。
圆圈式思维有封闭的特点。不是弹簧式的思维。
其核心强调一个“变”字:
系辞中说“《周易》之成书也不远, (不远:不能远离自然社会)。
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六虚:方位,指上下左右前后)。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典要:不变的法则。)
唯变所适。”
强调“物极必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三)形象思维。
古人善于“寓理于象”,如老子在道德经里就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靠类比、联想来思维,有人叫取象思维。
例如中国的汉字就体现了整体性、有机性,汉字经过陶文-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过程,但一直是象形的方块文字,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延续起了巨大作用。公元十世纪前,日本还没有独立的文字,是儒家文化圈。后来变了有了自己的文字,变了,就成了外国语了。
八十年代因为我们的汉字不能输入电脑,争论汉字存废问题,后来软件出来了,现在看,汉字有着无比优越性。如输入电脑速度快,可以输入词组,据有人实验比英文快10-15%。
汉字因为有图画的特点,必须眼耳并用。下面于右衽写的一段话说明:
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时时适市视狮,恃矢使十狮逝世,食时始识十狮实是石狮。
围棋用的是整体性、模糊性思维。与国际象棋不同,国际象棋一兵一卒都不能失,失了就输了,而围棋则不在一时一子之上。如俄罗斯象棋大师同深蓝下棋,深蓝每秒计算两亿次,走一步棋需计算五分钟,而按这个速度下围棋,深蓝走一步需要计算三年,何况电脑不具备模糊性思维的特点。当然人们现在正研究如何解决,也许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