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15 22:58:04 来源:网友投稿

1、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2、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3、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王守仁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扩展资料:

阳明心学的精髓,通常有公认的就三点:“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1、关于“心外无物”

王阳明认为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2、关于“知行合一”

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强调这个知行合一意义就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求“放心”——把心放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参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这些想法都不行。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知行合一,都要“事上练”,都是修行。

3、关于“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晚年最为珍视重视的提法。怎么叫“致良知”,有总结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让一个立志向上、追求进步的人,去坚持做对的事,改掉做错的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阳明心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