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言文原文

文言文原文

发表时间:2024-07-16 21:19:01 来源:网友投稿

1.文言文1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

2.古文原文《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商隐《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皇甫松《采莲子(其二)》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王安石《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宋虞俦《新晴》凹沼几平岸,晴云故出溪。

已添新绿润尚有暗芳栖。风雨将春去樽罍欠日携。

归田吾未果愧尔杜鹃啼。《就义诗》明·杨继盛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南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蜂》-全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熟读静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冬夜读书示子律》宋作者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白鹿洞》(唐)王白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答谢中书书》陶宏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萨都剌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

3.古文翻译牛弘性宽和原文:牛弘性宽笃志于虽职务繁杂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己知颜色自若读不轰译文:牛弘性格宽厚,对学习专心致志,虽然工作既多又忙,但仍然书不离手。

牛弘的弟弟牛弼喜欢酗酒,有一次他喝醉了用箭杀死了牛弘拉车的牛。牛弘回家后牛弘的妻子上前告诉他说:“小叔用箭把牛杀死了。”

牛弘听了并没有奇怪而问原因,直接回答说:“做成牛肉干吧。”他坐下后,妻子又说:“小叔用箭把牛杀死,这是很奇怪的事啊。”

牛弘说:“知道了。”他的脸色和平常一样,并没有停止读书。

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译文: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常常想建立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年老益恭译文:鲁国有个恭谨的人,叫做机泛,年近七十,他对别人更加谦恭礼貌,冬天在阴天出行,夏天在晴天出行,和人见面必定要行参礼,走路一定要规矩,坐下一定要端正,一顿饭之间,三次起身,不吃美味的饭菜,见到穿着裘褐的读书人就给他们行礼,鲁国国君问他说:“机先生年纪很大了,可以不必再这么恭谨了吧?”机泛回答说:“君子喜欢谦恭来成就他们的名誉,小人学习谦恭来免除自己的灾祸,面对您坐着,难道不很舒适吗?也可能跌倒;一顿饭上来,难道不是美味吗?也可能被噎住;如今像我这种所谓幸运的人,也未必幸运,鸿鹄能够一飞冲天,难道不高吗?但是一根短箭就能射到它;虎豹这么凶猛,还是被人吃了肉,扒了皮当作席;喜欢称赞别人的人少,喜欢说人坏话的人多,我已经七十岁了,还经常担心有灾祸降临到我身上,怎么能够不保持恭谨呢?”庄周贷粟原文:庄周贫者,往贷粟於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

’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

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鱼之肆矣。”译文: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

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我)四周环顾一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

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臣民。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

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童子治县原文: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阿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适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同车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救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

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4.【短篇古文翻译】1.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译文:钟毓、钟会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美好的名声.(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钟繇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进宫面见魏文帝).(面见皇帝时)钟毓(紧张得)脸上流汗,魏文帝(亲热地)问他:你的脸上怎么会流汗呢?钟毓回答说:(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样涌出来.魏文帝再问钟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流汗呢?钟会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也不敢出.2.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3.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4.【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译文:【翻译】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5.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