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关于汉语词缀—“头”

关于汉语词缀—“头”

发表时间:2024-07-17 00:55:30 来源:网友投稿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举的这个例子属词缀,汉语中有的词缀是没有实在意思的,除你举的后缀“头”外,还有:

后缀“子”,如:棍子、鞋子、鞭子

前缀“老”,如:老师、老虎、老鹰

前缀“阿”,如:阿姨、阿公、阿婆

中缀“里”,如:稀里糊涂、土里土气、古里古怪

另外在“偏义复词”里,也有无实在意思的字,如“动静”其实只是“动”的意思,“国家”只是“国”的意思。

在古代白话文中,就已有很多这种不是一字一意的情况了。以《水浒传》为例:

1.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林冲)拨将过来靠了门。(第9回)

2.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第2回)

3.李逵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下去了。(第42回)

4.林冲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第9回)

5.杨志,我知你原是东京殿司府制使军官,犯罪配来此间。即日盗贼猖狂,[国家]用人之际。你敢与周谨比试武艺高低?(第12回)

至于从古代汉语的一字一意到这类不遵循一字一意的现象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我想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词的双音节化。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而后来的白话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在汉语演变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要将很多原先的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的过程。这过程中组成两个字都有意义的复合词应该是最常使用的机制,但增加无实际意义的词缀和用偏义复词也是两种重要的机制。

不过至于那些无意义的词缀具体来源如何,就我所知这是语言学界迄未研究清楚的一个问题。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一个猜测,但可能性肯定是有的,因为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双音节、多音节的很多。同理我猜测梵语的影响可能也不小,因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佛经大量被翻译成中文,且佛教的讲经对中古以来白话文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