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文言文
1.小学阶段出现的文言文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yuan)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购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文言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1、文言文毛遂自荐中出现的2个成语及它在今天的用法2、文言文狐假虎威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意思是什么?3、文言文枯鱼之肆这个故事中,留给我们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比喻?4、文言文老马识途中出现的成语是什么?比喻?5、文言文诸葛亮受遗照中,人们历来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是什么?知道多少就说多少!!!1“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原文如下: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1毛遂自荐máosuízìjiàn〖解释〗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示例〗我作~,居然被校长核准了。
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1鸡鸣狗盗jīmínggǒudào〖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示例〗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2狐假虎威hújiǎhǔwēi〖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3枯鱼之肆kūyúzhīsì〖解释〗枯鱼:干鱼;肆:店铺。
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出处〗《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示例〗使遇他鬼,则纵情冶荡,不出半载,索君于~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4老马识途lǎomǎshítú〖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
3.标点符号是从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古文无标点)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4.文言文经常出现的字解释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17)摄乎大国之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5.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15种虚词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三、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四、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
6.【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最好是初中文言文所出现的”于“要有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一、介词“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编辑本段二、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编辑本段三、助词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编辑本段四、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编辑本段五、动词(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2)往;去[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3)取[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