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发表时间:2024-07-17 01:23:51 来源:网友投稿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若只是泛泛而不重实质地将其运用在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1、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互相更正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2、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我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帮助,适时进行行之有效的鼓励。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3、要让学生学会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是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学会质疑,质疑时语言要中肯,不能伤害导对方,还要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都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内要派代表来发言”。可是再全班交流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谁可以作为代表?为什么派他为代表?代表是怎样产生的?因此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后,就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学生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即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以四人小组为例,一般可分为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对于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在教学我会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积极承担个人责任,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