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
文言虚词中“之、其、而、以、于”是五个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三)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等关系。
2、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四)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目的,译为:到。例:出于秦川。(《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4、表示比较,译为:比。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其
1、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流辈甚称其贤。(《送东阳马生序》)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例:蹲其身。(《童趣》)
3、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4、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5、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难道,恐怕,大概。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马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