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侏罗系和白垩系

侏罗系和白垩系

发表时间:2024-07-17 03:34:17 来源:网友投稿

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对比见表2-8。

保山、中甸、丽江地区的下、中、上统均有发育,仅局部有地层缺失,以稳定型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碎屑岩建造为主,局部夹火山岩。昌都、思茅、兰坪地区,下统普遍缺失;中统在兰坪地区未出露,昌都、思茅均以稳定型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上统广泛出露,主要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上统下部的歪古村组/甲丕拉组是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类磨拉石建造。属稳定型-次稳定型沉积。

表2-8西南三江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简表

续表

兰坪-思茅盆地东侧的云岭-绿春地区和西侧的澜沧江带,以活动型或次活动型火山沉积建造发育为特征。澜沧江带的中统芒怀组和上统小定西组、芒汇河组,为滨(浅)海相至陆相的火山岩、碎屑岩建造,中统以碰撞型火山岩为主,上统以裂谷型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组合为主,厚达万米以上。在云岭-绿春带,中统安尼阶为海相砂泥质、硅质岩建造,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拉丁阶攀天阁组为碰撞型流纹岩建造;上统下-中卡尼阶,包括德钦甲丕拉组、维西崔依比组和石钟山组一段、墨江-绿春的一碗水组下段,由山麓堆积的紫红色砾岩、砂岩及火山岩组成,属火山-磨拉石建造,并出现以云岭地区崔依比组为代表的准洋脊型深海-次深海相双峰式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建造;上卡尼阶的波里拉组、石钟山组二段及一碗水组上段,普遍为碳酸盐岩建造及泥质岩建造;诺利阶的阿堵拉组、石钟山组三段及路马组下部,以灰黑色泥质岩建造为主,夹灰岩、砂砾岩,绿春地区夹酸性火山岩;瑞替阶的夺盖拉组、石钟山组四段及路马组上部,以滨海-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为主,常夹酸性火山岩。上统总厚可达万米以上。

金沙江之东的格咱及其北部的乡城、白玉、德格地区的三叠系,为厚达20000m的火山-陆屑复理石建造,属典型的活动型沉积。

怒江流域北段西藏境内的沙丁板岩,属三叠系,包括下、中统希湖群和上统确哈拉群。希湖群为灰、黑色板岩、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夹砂岩、中基性火山岩,厚5223m;确哈拉群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夹黑色板岩、石灰岩,底有砾岩,与希湖群平行不整合接触,厚2661m。整个三叠系主要为深海-次深海相硅泥质岩建造、陆屑复理石建造及中基性火岩建造,属活动型沉积。

昌都、兰坪、思茅地区的侏罗-白垩系发育齐全,以次稳定型海陆交互相红色碎屑建造发育为特征,夹多层以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和膏盐层。主要的沉积相有滨海平原相、海湾潮坪相、潮坪相、潮坪海滩相及滨海盐湖相等。地层厚度在5000m左右,累计最大厚度可达16000m以上。沉积范围以中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最大,海盆扩展至思茅盆地之西的孟连、澜沧地区。

从藏东丁青、洛隆、八宿至滇西潞西、瑞丽一带的怒江断裂两侧地区,发育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早期地层。北段西藏境内,以活动型-次活动型沉积发育为特征。中统柳湾组由下部滨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和上部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火山岩建造组成,中-上统拉贡塘组为浅海-次深海相陆屑复理石建造、陆屑-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夹火山岩,下白垩统多尼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砂页岩建造及局部的次深海硅质岩建造,总厚约万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