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该如何拯救汉语危机

该如何拯救汉语危机

发表时间:2024-07-17 05:20:15 来源:网友投稿

汉语言文学究竟该摆在什么位置—是顶礼膜拜还是随波逐流?这是一个越来越让人纠结的话题。随着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汉字危机”又被旧话重提。热心的媒体连盛世危言的“悼词”都准备好了—历史或会这样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消亡于公元400年,古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消亡于公元前330年,由古代中国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消亡于公元2300年……我想任何热爱汉语的国人都不愿看到这一幕发生。

9月8日,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这话喊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只是汉语言的尴尬,果真是英语或课程设置造成的吗?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像书法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总是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不被待见,不单单是课程的权重问题。

诗歌萧瑟、唱片破产,文字工具化日趋极端,诗意栖居成为奢侈与笑话的时候—这是世界在飞速发展中的症候群,算不上背叛,却有待救赎。说到底需要社会价值体系及时转身,改变急功近利又内心苍茫的行走姿态。

都德的《最后一课》说明一个道理:语言文字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文化价值。汉语与外语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看看这些年外语是怎么“跑得快”的,汉语就算后知后觉,也该在关键环节有所作为,而别总是在什么大学课程等边边角角上呻吟“危机”而已。邓海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