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郑义门观后感600字

郑义门观后感600字

发表时间:2024-07-18 01:25:13 来源:网友投稿

  郑义门观后感600字(一)

  作为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大家族,何以能同居、共财、合食长达300多年?维系这个东方奇迹的中国式大家庭的秘诀是什么呢?

  秘诀在于儒家道德中的孝义二字。这两个字也是郑氏家族的凝聚剂。在168则的家族内部法律《郑氏规范》中,概述孝义思想的就有6则,而涉及孝义行为的规则有32则。

  《郑氏规范》把孝义的实质,归结为积善行为。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植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这段话就是将孝与义融为一体,继承并发扬祖宗的植德之心。

  《郑氏规范》第47条规定,对年长的父母,应该制作与众不同的膳食,想尽办法提供适合口味的食品,诚心奉养。对待父母无论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违礼;子孙出入祠堂必须恭敬、正衣冠,不得有斜倚、欠身、打喷嚏等不雅行为;遇忌辰不得饮酒、食肉、听戏;祭器不得他用,不得出卖、抵押祭田不一而足。

  《郑氏规范》对家族成员的义行的要求,发挥的是孟子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善事。如给贫困的邻里乡亲接济衣食,义务给生病的人施药治病,修桥筑路,在炎夏时节设茶汤于通衢要道等等。

  郑家孝义教育从娃娃抓起,教导子孙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不能偏重辞章,16岁入大学,延请名师训教整顿,必以孝悌忠信为主;对成年男女,每月初一、十五聆听《训诫歌》: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每日晨起后要到有序堂听诵男女训诫之词。男训主要是孝悌仁恕,积善济人;女训主要是孝顺恭敬,温和慈爱等等。

  就这样无论男女老少,每日一次小教育,每月两次大教育,一代代家长笃行孝义而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作为凝聚剂,从而使这个大家族正常运行了几百年。

  郑义门观后感600字(二)

  从浦江县城驱车向东12公里,就到了郑宅镇。在古镇入口矗立着九座气势不凡的牌坊。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另外八座牌坊,分别为孝义门、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和九世同居,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也有砖雕砌的,极具特色。

  但是魏晋以来,江南望族历代层出不穷,家大业大者不计其数,一个郑氏家族,如何敢称江南第一家?

  原来,这江南第一家的称谓,不是自我标榜,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

  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郑淮的青年从安徽辗转来到浦江县东部的玄鹿山下,见此地草肥水美,便落下脚来。至郑淮的孙子郑绮,郑家在这里已繁衍生活了三代。

  1193年,75岁的郑绮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饮,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正是这一声临终嘱托,使得他的后代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十五世同居,历三个王朝,最盛时3000多人同锅吃饭。宋、元、明正史为其列传,三朝传诵不息。

  明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谋反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党,一时连坐受诛者达三万多人。有人检举郑家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差人抓走了家长郑濂,另外六七个兄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承罪,争来争去,最小的弟弟郑题力排众议只身来到南京。

  郑濂见到弟弟,说:我居长,我理当承罪。郑题说: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能没有你,我最小,我应该替你承罪。

  兄弟俩争相入狱,在刑部传为奇谈,最后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这个马上皇帝大为感动。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起御笔准备给郑家写题词。这时郑濂惶恐说道:皇上才是天下第一家啊,这名号小民不敢领受。朱元璋顿悟于是改写为江南第一家。

  朱元璋还钦定:此后朝廷要直接到郑家挑选人才委以要职,郑家每年派人朝见,可与孔、孟、颜、曾的子孙同班行礼。

  郑家从此蒙受浩荡皇恩,官运亨通。

  但是靠皇上的荫庇,并无法保证一个家族的久远。毕竟专制时代,皇上的脸色阴晴多变,一旦皇上龙颜大怒,满门抄斩的事并不鲜见。江南第一家的源远流长,自然还有其更重要的内因。

  郑义门观后感600字(三)

  这是一抹恬静而灵秀的风景。春的红夏的绿,潜藏着清幽的香,按捺不住地流淌。白的墙灰的瓦,青的路,拱的桥,精致着和风中的江南。

  这是一道猜测不息的谜题。寻常百姓被当朝皇帝亲自赐封为江南第一家;普通人家,却留下无数惊绝动人的传奇佳话。

  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影响。孝的高洁义的醇美,自打从那户郑姓人家飘但是出,便从未离开过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至今依然在浦江县那幽远的小镇里口耳相传

  这,就是名冠天下的郑义门。

  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因为礼仪,德义之花开始了愈加优雅淡定的绽放。

  抚摸着那口悬挂在孝友堂左侧的大钟,耳边仿佛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那是当年郑义门每天都会响起的钟声。透过这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郑氏家族几百年前生活的场景在眼前依稀清亮起来。

  那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郑家祠堂的大钟就会当――当――当地响了起来。刹时悠远的钟声传遍了整个村庄。二十四声之后,人们衣着停当。钟声很快又是连续四下,于是各房之中便齐齐传出了汲水盥洗之声。

  不多时,铜钟再次击起。八响之后千百人迎着钟声,按着长幼男女,排队进入了村子的最中心――宗祠。

  宗祠的有序堂上,家长早已正襟危坐。族人们男左女右,分别伫立堂下。这时座中站起一个十多岁的童子,出列来到堂上,朗声背诵族中世代相传的祖训:

  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义,不要怠慢懒而荒废你的事情,不要放纵奢侈受到上天的惩罚,不要横生是非而扰乱家门的清静,不要沉溺酒色而乱了你的本性。念念不忘祖先的训诫,关系到家族事业的兴盛。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听、听!。

  诵毕训诫,众人起身,向家长一揖,复分左右,会揖而退。

  浦江郑氏,就在这井然的钟声里有序地生活了几百年;浦江郑氏,就是通过这种严格而周备的礼仪,经世不息地教化自己的子孙,让忠孝礼义廉耻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脑海,潜进每个人的思想底层;浦江郑氏,就是这样诠释了一个平凡的社会单元对于大同社会的理解,为后人树起一个廉洁德治的典范。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苍茫的暮霭。但是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一方坐标。毋庸置疑郑义门在这方坐标中走出了一段醒目的轨迹。它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礼仪教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