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西陵中学的发展简史
1977年4月,原丹江工程局修配厂中学的教职工和财产迁入合并到五中,以后还陆续从工人和家属中招收了一些教师,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开始形成。1977年1月,三三零教育处任命陈树森为五中校长兼书记,这是五中历史上的第一任党政领导,也标志着五中正式成立。1977年9月,学校形成小学五年制和初中三年制。1979年,高中也有两个年级在读。至此五中具有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三大块学校格局。1979年和1981年,二号、三号教学楼相继投入使用,学校的主体建筑设施基本到位。由于大批随工家属子女解决户口,学校日益庞大,从1981年秋季起,学生每年以近千人的速度猛增,至1986年秋季达到高峰,在校生达5000多人,成为全国当时规模最大的中小学之一。1987年,为便于教学管理,五中和五中附小正式分成两校,五中附小迁入到西坝路25号新校园内,1988年、1989年、1990年陆续合并了后来再次创办的基础分局小学、拌和厂小学、机械分局小学。1991年秋季,小学学制开始使用六年制至今。1992年,五中附小更名为滨江小学。从1987年开始,中小学为改善办学条件,分别创办了一些校办工厂,它们是:糕点厂、卷闸门厂、果冻厂、星星工艺美术厂、尚客优酒店、清江圆梦园饭店等。1997年7月由于教育需要全部停办。1996年,义务教育生源进入谷底,秋季升入初中一年级仅120余人,而同年初中三年级毕业300余人,大量教师富余,于是学校成立了中专部,招收电子、旅游专业学生。1997年7月,为整合教育资源,探索九年一贯制,五中和滨江小学进行了合并,成为新的葛洲坝五中,并于1998年9月改名于葛洲坝西陵中学。1998年还是学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96年创办的中专部职业教育限于资质、硬件条件、社会需求等,发展也遇到瓶颈。于是学校一方面以发展求生存,寻找新的路子;另一方面,学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人员。这一年学校根据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变化,确立了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战略决定。学校高中由只招收葛洲坝职工子女扩大为面向全社会招生,并在当年实现高中招生130多人,实现办学收入120多万元。学校形成了以义务教育为体,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翼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同时按照学校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改革方案,精简50多人。发展高中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0年,限于种种限制条件,中专部停止招生。2001年,学校高中招生达270多人,2002年,高中整体在校学生人数超过初中。由于高中办学已经形成规模,再加上已初步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学校最终平稳地度过了生源低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