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代如何称呼母亲

古代如何称呼母亲

发表时间:2024-07-18 03:11:10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代对自己母亲的尊称一般有“娘亲”;“阿娘”;“娘”;“家母”;“娘娘”等称呼。

不同朝代时期对母亲的称呼各有不同,具体参照如下:

一、秦汉时期

先秦对母亲的称呼有:母、妣、萱堂。

先秦时期“母氏”和“母”,均表示母亲。如《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妣”也用来称呼母亲。《尔雅·释亲》云:“父为考,母为妣。”在《仓颉篇》中也有“考妣延年”之说,意为祝福父母健康长寿。但大多数时候,“妣”表示已故的母亲。“萱堂”代表母亲,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

两汉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社、姐。汉代“母”字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通常叫母亲为“社”或“姐”。高诱记载:“江淮人谓母为社也。”称汉代时呼母为“社”,主要是江淮一带的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姐,蜀谓母曰姐。”意思是,古代蜀地人称母亲为“姐”。而北方游牧民族对母亲的称呼是“家家”、“阿家”。据《北史》记载,北齐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叫父亲为“兄兄”,叫母亲为“家家”。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有:娘、媪。例如《隋书·韦世康传》:“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这里的“娘”就是指母亲。还有人称母亲为“媪”,如《广雅·释亲》云:“媪,母也。”

三、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妈”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称呼,如元人俞琰《席上腐谈》云:“今人称妇人为妈妈。”意思是凡已婚妇女或年老的妇女,皆可称为“妈妈”。

四、明清时期

明清对母亲的称呼有:“妈”,“妈妈”,“娘”,“娘亲”,贵族则称呼母亲为“额娘”、“母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