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诗中的酒文化

古诗中的酒文化

发表时间:2024-07-18 03:29:35 来源:网友投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身在边关一杯浊酒,想起家乡与父母,但大业未成,国家未安,身负重任,不知归期。

不只朝代频繁更迭的封建年代,如今的中国,又有多少远在中国边境线的将士,亦或者近在身边的服务我们归家的春运工作者,年关将至,却不知归期。

他们每年的冬天,会不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细品之,思念之。

壶和白酒杯

中国的国酒是白酒。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

在唐代文献《国史补》中:“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

白酒在唐代别名烧酒。

烧酒比之如今,算是低度酒的一种。但比之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烧酒要更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不知让辛弃疾醉倒写下豪壮之词的酒是什么酒,深夜独自吃酒竟梦回当年杀敌报国的战场。

能让他写下如此的悲壮军歌,大概是烧酒吧。

诗与烈酒的结合,对于战场的描写,让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跃然于词上。

坚毅威猛的战士与生而性烈的酒,是与刀光剑影结合起来的主旋律。

休闲之余曾看到一篇“粉丝为韩国服役偶像军队应援”的文章。

某韩国男星服役于韩国“猛虎部队”,中国粉丝为其购买军用物品送温暖,并对韩国军队寄于“崇高的敬意”。

想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想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想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想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我只觉得无言。

身为中国人却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为军队应援已经超出了一个公民的权利范围。

守卫国家安全的将士,如若看到此消息,将会多么心寒?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想谁都没有那个权力去为别的国家应援。

因为世界本没有绝对和平,出生在中国,才有了和平。

护你无忧一生的,是中国军人。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对酒》

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动荡,满清王朝腐败不堪,女侠秋瑾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闺阁的弱女子,她义无反顾卖掉身家,抛掉身后一切前往日本留学,探索救亡途径。

或许只有这酒,才配得上秋瑾的一片赤血爱国的丹心。

白酒性烈作为中国国酒,来代表中国人刚烈的性格,当之无愧。

白酒性烈用来表达万丈豪情,当之,也无愧。

伤春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

国人向来崇尚“和”文化。

“和”是大家和平,小家和美。

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让人流离失所;封建君主,伴君伴虎让人流放贬谪。

古时候的人“大家”不和平,“小家”也不和美。离别之闷郁结在胸,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这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兜兜转转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但此次任命官位之低,路途之远,让陆游难抒愤懑之情。

于是立春之日,酩酊大醉,借酒消愁,好一个“不是人间偏我老”,生生为职场的不得志平添一股岁月流逝,时光如梭的新愁。

陆游尚且“举杯消愁愁更愁”,何况每一位职场摸爬滚打,努力生活的人?

酒与诗的结合,更是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心情愁闷,请饮一杯酒吧,冽酒下肚,但愿能洗去些心情的愁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