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

发表时间:2024-07-18 04:15:33 来源:网友投稿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不仅给人们带来舟楫灌溉之利,而且以其丰富的水沙资源造就了广阔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以其氾滥次数之多而闻名于世。我们都熟读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事实上是中国人都知道黄河并不是诗歌中那么的美好,相反的她却给中国人带来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灾难,说她是母亲河,以现代白话来说她并不是一个尽职的母亲。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徙。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为什么黄河下游的改道会如此的频繁?这是因为,河流有一种称之为“自动调整功能”的能力,它的意思是河流为了与来自上游的泥沙数量相适应,时刻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如河宽、水深、弯曲程度等,或通过改变自己的坡降,来调整自己的搬运能力(或称“挟沙能力”),实现河流的平衡状态。当泥沙来量很多,超过了河流的挟沙能力,河道就会发生淤积。而淤积的结果就是增大了坡降,从而增大了搬运泥沙的能力,同样,当泥沙来量很小时,低于河流的挟沙能力,河道就要发生冲刷,冲刷的结果是减小坡降,从而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但是河流的这种自动调整功能不是无限的,当到达某一极限时便停止下来,这时候就会发生持续性的淤积或冲刷。黄河下游是持续性淤积性的典型,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善淤”指的是因为有大量泥沙,不堪重负而淤积;“善决”指频繁地决口;“善徙”即是指其河道摆动不定,不仅是主流线不稳定,整个河道流路也要发生大的变迁。“善淤”的结果使得同样的来水条件下,河流水位不断增高,因此决口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就是“善决”。同时“善淤”还使黄河下游发育成为游荡性河流,河流主流线得以任意摆动。由于在原河道自身范围内自动调整已受限制,河流将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来摆脱困境,于是在适当的时候,例如在氾滥、决口的时候,冲出原河道,改走新河道,原河道则被废弃,这就是改造。与原河道相比,新河道的地势较低,与发生决口地点之间存在有较大的高差,也就是有较大的坡降,所以能够将更多的泥沙带着走,甚至转变为冲刷。但是由于上游泥沙源源不断而来,新河道也将步老河道的后尘,再淤积,再决口,再改造,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其原因我们大致上可以归类成下述三点:(1)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变率大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干支流地区,而这些地区雨量季节分配极为不均,大都集中在七到十月,且夏季多暴雨,夏秋汛期的水量可占全年的60%到70%,大部分的洪水具有〝猛涨猛落〞的特点。(2)含沙量极高黄河的含沙量居世界河流的第一位。而只要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深厚、质地又疏松,因此易受河水的冲刷以及侵蚀,尤其是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尤为严重。由黄河中游本支流的形势关系看来,自河口镇迄潼关间,显然系切割两侧高原的主要支流汇聚之地,如左岸之汾、涑、沁,右岸之泾、洛、渭诸水,故包头以上,含沙量平均不过百分之二‧五,但自陜县,泥沙含量最高已达百分之四十六。估计每年共有十三亿八千万泥沙流出,如果堆砌高宽各一公尺的土坝,足可绕赤道13周,由此可见河中含沙量之多,土壤流失之严重。(3)特殊的河谷地形黄河外观呈一「几」字型,上游河谷坡降大水流急,平地少,不虞洪氾。但河出峡谷自孟津后入于平原,豁然开展,至此河幅增宽,流速骤减,含沙开始淤积,河床逐渐填高,并在河道两侧形成「自然堤」,由于淤泥能使河床中流路改变,以致常冲破天然堤改变流道,造成自谷口向低处开展之冲积扇面。因为谷口位置泥沙淤积变化最大,流路最不稳定,漫堤或溃决最易发生,故位于扇顶位置的杞县、开封、阳武等地河患最多,其理在此。又自孟津以下的黄河河道,因逐年淤高,河床高于两岸平原,非旦不再是两岸平原中水的汇聚地,反而成为分水所在,一旦溃决,洪水即难返河道而漫溢四流,加重了洪灾的严重性,此亦其特殊河谷地形使然。截自目前为止,对于如何治理黄河仍是无一万全的方法,只能任其继续危害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黄河流域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所以有人称它为「中国之母」;但是以其为患之甚,说它是「中国之患」亦不为过。只能期待有朝一日能有效治理河患问题,让「中国之患」这名称不再存在。

参考:Google大神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