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浅草社的从浅草社到沉钟社

浅草社的从浅草社到沉钟社

发表时间:2024-07-18 04:37:42 来源:网友投稿

1922年夏,林如稷作为发起人同陈炜谟、陈翔鹤、邓君吾、冯至等成立了浅草社。1923年,浅草社出版了《浅草》季刊和《文艺》旬刊。该社受早期创造社影响,颇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但却显示了他们在文艺方面的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要发现心灵的眼睛与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在此期间浅草社社员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以及一些翻译作品。大约在1923年秋,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浅草社主要成员汇集到了北京。有一位在北京大学毕业的东北青年杨晦,其时在厦门集美学校教书,在北大一位教授家里结识了陈炜谟等,成为了文学朋友。由于浅草社社员因各种原因渐渐失散,陈炜谟等有另组新社的打算。到1925年秋冬,这四位友人便组织了沉钟社,一同办刊物,取名《沉钟》。《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他们借用来以示艺术上要坚持到底的意思。周刊创刊号首页眉端复引英国作家吉辛句:“而且我要你们一齐都证实……我要工作啊,一直到我死亡之一日。”凡此,足见该社之风格与特点。沉钟社成员的创作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直抒对现实的不满,热烈而又悲凉,虽然极力要“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而又往往成为鲁迅所说的“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这时的陈炜谟、陈翔鹤是小说方面的作者,冯至主要写诗,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同上),而杨晦着力创作戏剧,他发表在《沉钟》杂志上的《除夕》、《笑的泪》、《老树的荫凉下面》等剧本,均取材于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强颜欢笑的方式反衬出深藏着的不幸与悲哀。杨晦的作品大多截取和再现现实中一个片断,篇幅短小,生活气息浓厚,口语运用得尤为出色。如果说沉钟社其他成员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那么杨晦的剧作却较多现实主义成分。沉钟社除了创作,还有翻译,可以说是创作与翻译并重。他们译介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的作品。《沉钟》周刊1925年10月10日创刊,至第10期停刊。1926年8月10日,改为《沉钟》半月刊,出版第1期,至第12期又停刊。林如稷离开浅草社后,到了法国留学。1924年,林如稷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回国,历任北平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等。1933年,林如稷和杨晦决定把中断了五年多的《沉钟》半月刊复刊,1933年10月15日正式复刊,为第13期。1934年2月28日出至第34期停刊。至此断断续续坚持了12年之久的浅草社及沉钟社实际也解体。对沉钟社鲁迅先生誉之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