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准确找出文言文的各种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如何准确找出文言文的各种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

发表时间:2024-07-18 04:41:39 来源:网友投稿

这个比较容易的,只要有信心,记一下就行啦.

首先记熟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然后根据熟记的类型去判断,百分百准确.句式类型如下,慢慢记一下,一定行.

(一)、判断句

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为”字式:……为……;为……所……;……为所……

“于”字式:……于……

“见”字式:……见……;……见……于……

“受”字式:受……于……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字式:……被……;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1、宾语前置句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C、“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无乃尔是过与?(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3、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2)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从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