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派的形成历史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学派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蜂起,形成争鸣之势,医学是这股文化洪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受主导文化思潮的影响,因立论的学术宗旨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形成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其中针灸和切脉者并为医经一派,重视使用药物方剂者则发展为经方派。《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治疗外感热病卓有疗效,以六经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石,著成《伤寒论》一书,以后其学术络脉承传,成为一大学派。宋代科技发达,儒学打破了汉代经学定于一尊的局面,始有门户之分,这成为中医学家突破意识的前提,形成了金元时代医学家的争鸣局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这种儒学和医学的相关变迁现象称之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即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此四大家又据其师传和地域,可概括为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李东垣为代表的易水学派。明清一些医家,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所创新,在病因上从热立论,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方法,由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一批医学家,发展成为温热学派。清末民初西医学传入中国以后,有一批中医学家如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主张中西医学汇聚而沟通之,而衍成汇通学派。该派虽然历时较短,但提倡取长补短,在一个时期他们办刊兴学,起到传承中医的作用,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先导。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