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古汉语举古文解释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的解释?3种含义,要有例句及出处.
.(形声。
小篆字形从手,举(yǔ)声。
本义:双手托物)2.同本义[raise;liftup]举,对举也。
——《说文》举,擎也。
——《广韵》其坚不能自举也。
——《庄子·逍遥游》举所佩玉玦。
——《史记·项羽本纪》3.又如:举桉(桉同“案”。
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4.拿起;提起[holdup]举全吴之地。
——《资治通鉴》举以予人。
——宋·苏洵《六国论》5.又如:举白(举杯喝尽。
干杯);举踵(举起脚跟。
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
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6.飞,飞起;飘动[fly]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7.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8.升起;耸起[lift]叔籔,火烈具举。
——《诗·郑风》中江举帆。
——《资治通鉴》9.仰起;抬起[faceupward;raise]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10.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11.发问;动问[question]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礼记》。
孔颖达疏:“举亦问也。
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推荐;选用[recommend;choose]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左传·襄公三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
——《后汉书·张衡传》13.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14.提出;列举[enumerate]举类迩而见义远。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数人以训汝。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15.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16.兴起;发动[start]举事必循法。
——《吕氏春秋·察今》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并举而争起。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17.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18.施行;办理[carryout]举先王之政。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9.攻克;占领[occupy]一战而举鄢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西举巴蜀。
——汉·贾谊《过秦论》戊卒叫,函谷举。
——唐·杜牧《阿房宫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
——《汉书》20.成就;成功[becomefamous]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记·陈涉世家》21.参加科举考试[examine]应举下第。
——唐·李朝威《柳毅传》岛初赴举。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乙先得举。
——清·周容《芋老人传》举乡试。
——《明史》22.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23.指摘;检举[censure;reporttotheauthorities]。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24.抚养;生育[nourish;givebirthto]。
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25.放;发[put;breakout]。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26.点燃[fire]。
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27.取;拾取[pickup]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
——《吕氏春秋》。
高诱注:“举,取也。
”28.借贷[borrow]。
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29.攀援[climb]木熙者,举梧槚。
——《淮南子》30.张开[口][open]。
如:举口(开口,张口)31.带动;率领[lead]。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32.耸立,突起[tower]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
——《水经注》33.成立,站得住脚[stand]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晋·陆机《文赋》34.记录;登记[register]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
——《商君书》35.谈论;称引[talk]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唐·韩愈《原道》36.赞许;表彰[praise]。
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37.复兴[revive]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礼记》38.祭祀[offersacrifice]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诗·大雅》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
——《礼记》39.没收[confiscate]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
——《周礼》40.吃丰盛的饮食[haveasquaremeal]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周礼》41.轻手诊脉[feelthepulselightly]举,轻手诊脉之法。
——《中国医学大辞典》42.总括[summary]。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几句文言文解释
1、年老的男人没有妻子的叫“鳏”(鳏夫),年老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叫“寡”(寡妇),年老而没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孤儿孤女)。
《孟子》还称这四种人为“穷民”(困苦的人)2、知道胜利有五种条件:知道可以与敌人作战的或者不可以与敌人作战的会胜利;知道兵力多与兵力少怎么作战的会胜利;官兵上下级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会胜利;用有准备作战来对付没有准备作战的会胜利;将领有能力而国君不干预掣肘的会胜利。
这五个方面就是知道胜利的条件了。
3、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
”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
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
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
王敦虽然怀有叛逆之心,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5、杨子路过住在宋国东部的一个旅馆,(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
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老板回答说:“漂亮的自觉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觉得很丑,我不觉得她丑啊。
”杨子对弟子说:“做贤德之事但不认为自己很贤德,哪儿有做不好的呢?”6、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
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7、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8、您难道没有听说子产为相时的政治方针方法吗?(子产的做法是)推举善良的、有实材的人,打击坏人赞扬好人,有治国才能的人不去过份计较他的短处,口碑好的人不去说他的小缺点;(这样一来),每家每人都能自给自足,监狱里几乎没有犯人。
子产去世了全国的人们都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
(由此可见子产)活着受人热爱,去世了也让人悲哀。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谋consult;plan;plot;scheme;seek;stratagem;谋(1)谋móu(2)(形声。
从言某声。
本义:考虑;谋划)(3)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consider;plan]虑难曰谋。
――《说文》聪作谋。
――《书·洪范》咨难为谋。
――《左传·襄公四年》谁适与谋。
――《诗·小雅·苍伯》在事为诗,未发为谋。
――《春秋·说题辞》心思为谋。
――《论衡·超奇》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未能远谋。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
――《列子·汤问》谋诸漆工。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4)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共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共商国事);思谋(方言。
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5)计议;商议[confer;discuss]谋,议也。
――《广雅》聚室而谋。
――《列子·汤问》(6)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7)图谋;营求[plot;conspire;seek]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亦宜自谋。
――诸葛亮《出师表》谋袭蔡州。
――《资治通鉴·唐纪》(8)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
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9)咨询[seekadvicefrom;consultwith]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诗·小雅》咨事为谋。
――《国语·鲁语》(10)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谋(1)谋móu(2)策略,计谋[tactics;plan]辩说属辞,饰非诈谋。
――《韩非子·存韩》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无以小谋败大作。
――《礼记·缁衣》。
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3)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4)通“媒”。
媒介[media]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
――《管子》谋财害命举举#jǔ【释义】①向上托;向上伸:举重|举手|举头望明月。
②行动;动作:举止|举动|壮举|一举两得。
③发起;兴起:举行|举办。
④提出:列举|举例|举一反三|不胜枚举。
⑤推选;推荐:选举|推举|举荐。
⑥全:举国上下|举世闻名。
解释文言文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压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判刑,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
求古文2篇,要有解释,最好浅显易懂的,谢!!!
爱莲说【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晋陶渊明独爱菊【3】。
自李唐来【4】,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5】而不染【6】,濯清涟而不妖【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香远益清【9】,亭亭净植【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1】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2】也;牡丹【13】,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14】者也。
噫【15】!菊之爱【16】,陶后鲜有闻【1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8】?牡丹之爱,宜乎【19】众矣!译文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花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只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
花柄中间是相通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结结,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看它却不可以把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最高贵的花;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的。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从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有多少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很多了。
世说新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五)扩.就是扩展.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
什么是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解释下,举些例子
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备考的难点,词类的活用又是这个难点中的重点。
文言文有时因为词语不够丰富,有时也是出于修辞的需要,一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要活用。
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如果考生能借助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性的语法特点的有关知识,判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会对它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晰。
一、词类活用的表格与示例二、词类活用细解(一)名词的活用⒈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①秦师遂东。
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名词直接做状语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
⑶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⑷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良庖岁更刀。
简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⒈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⒉动词的使动用法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饮”,及物动词,但这...
举在文言文意思为发动;全;推荐的例句
1、兴起;发动[start]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2、全[entire;whole]举家锦衣玉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