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的文言文怎么说
1.“早安”用文言文怎么说“早安”用文言文的表达是“即颂晨安”或“即请早安”。
古语中其他表示请安的敬词还有:
【请安】
1、用于祖父母及父母:恭叩金安、敬请福安肃请金安。
2、用于亲友长辈:恭请福绥、敬请履安敬叩崇安只请提安、敬请颐安、虔清康安。
3、用于老师:敬请尘安、恭请道发、肃请海安、虔请讲安。
4、用于亲友平辈:敬候佳祉并候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台安顺颂时绥。
5、用于亲友晚辈:即询近佳、即问近好、附颂清安。
6、用于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者:敬请侍安、敬颂侍福、并候侍祺。
7、用于夫妇同居者:敬请俪安、顺颂双安、敬颂俪祉(祺)。
8、用于政界:敬请勋安、恭请钧安、只请政安。
9、用于军界:敬请戎安、恭请麾安、肃请捷安。
10、用于学界:只颂撰祺、只请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文祺。
11、用于商界:即请财安、敬候筹安、顺颂筹祺。
12、用于旅客:敬请旅安、藉颂旅祺、顺询旅祉。
13、用于家居者:敬请潭安、并颁潭福、顺颂潭祺。
14、用于贺婚:恭请燕喜、恭贺大喜、恭请喜安。
15、用于贺年:恭贺年禧、恭贺新禧、即颂岁禧。
16、用于吊唁:此候孝履、顺问苫次、专候素履。
17、用于问病:敬请愈安、即请卫安、敬祝早痊。
18、用于时令问候:敬请春安、顺颂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秋安、并候秋绥、敬请冬安、此请裘安、敬请炉安。
19、用于当日问候:即颂晨安、即请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刻安、顺候日祉、即候时祉。
【署名下的敬辞】
1、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2、用于尊长: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3、用于平辈: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4、用于晚辈: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
5、用于复信:肃复、手复、谨复、复。
6、用于不具名:名正肃(另具名片)、各心肃、各心印、知恕具、两知。
7、用于补述:又启、又及、又陈、再及、再陈。
【附候语】
1、问候尊长:令尊(或令堂)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某伯前未及另禀,乞即叱名请安。
2、问候平辈:某兄弟前祈代致候不另。某兄处未及另函乞代致意。
3、问候晚辈:顺候令郎佳吉。并问令郎等近好。
4、代长辈附候:家父嘱笔问候。某伯嘱笔问候。
5、代平辈附候:家兄附笔请安,某兄附笔道候。
6、代幼辈附候:小儿侍叩。小孙随叩。某某禀笔请安
2.早晨用文言文怎么说旦、晓、朝、旭、夙
一、旦拼音:dàn
释义:
1、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待旦。
2、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
3、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4、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
二、晓拼音:xiǎo
释义:
1、天明:晓市。拂晓。破晓。报晓。
2、知道,懂得:晓畅。晓得。分晓。
3、使人知道清楚:晓示。晓谕。
三、朝拼音:zhāo
释义:
1、早晨: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2、日,天:今朝。明朝。
四、旭拼音:xù
释义:
1、光明,早晨太阳才出来的样子:旭日东升。朝(zhāo)旭。
2、姓。
五、夙拼音:sù
释义:
1、早:夙夜。夙兴(xīng)夜寐。
2、素有的,旧有的:夙日。夙怨。夙愿。夙志。夙敌。夙诺。夙嫌。
3.请问:晚上好我国古代没有问候时加上时间的习惯,“早上好,晚上好”的说法,是西方人的习惯,因此并无文言文的说法。
我国古人打招呼是行礼,一般不说什么话。
例如秦朝时期两人初见,晚辈要向长辈行大礼,大礼指的是叩拜之礼,再次见面者行小礼,即紧走两步,拱手,作揖,头要下底,腰要下弯,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大多以足下,或者是夫子,不才为主。
明朝时期的礼仪有回归到了之前,文人同辈之间见面,拱手,作揖,为了保证尊重,双手从额头开始下移至胸口,45度弯腰行礼,明朝的礼仪可谓是针对各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礼仪。至于文人之间的称谓,小可,贤弟,贤兄,或者是敝人为主。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再一次的把封建制度推向了顶峰,平时的朝拜要跪,见到上级要跪,见到主家也要跪,清朝文人之间大多以先生为称谓,礼仪一般也都是拱手为主。清朝的礼仪复杂是体现在官场,君臣之间。文人之间清朝时期的称谓和礼仪已经很简化了。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