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八九年级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及答案

八九年级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及答案

发表时间:2024-07-18 10:53:16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有关数据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500km(实为1463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200km;

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

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①假设。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②估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40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答案:255m。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答案:小、大、温度。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