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显微镜下能看到原子吗
答案部分是肯定的。通常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获得的图像中看到的反差,只是入射电子和被研究材料之间各种相互作用的结果。限制显微镜分辨率的障碍很少,如所使用的电磁透镜的像差和涉及孔径的衍射效应。今天除了在光阑处的衍射外,部分地减少这种屏障是可能的。例如下面的图像是从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获得的。所用的样品是纳米晶钯。
该图像显示的是昆虫样品中晶界的三次和四次交界。我们在图中看到的白点是钯原子柱。
如果我们选择包含多种元素的材料,情况就复杂了。例如下面的图像从掺杂硒(Se)原子的二硫化钼(MoS2)样品中获得。
图像是由电子显微镜获得的,它包含少量的亮点和少量的暗点作为图像对比。要找出哪个点属于哪个原子是很困难的。认为原子序数高的原子对电子的散射更强,表现为明亮,而原子序数低的原子对电子的散射较弱。基于这个理论,图像被解释并显示。我们可以比较这两幅图像,找出哪个点属于哪个原子。但是这需要仔细的分析。对焦和校正不当可能导致对结果的误解。
当纳米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时候,它只是一个想法。科学家们对纳米技术的发展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在纳米尺度上观察或工作的工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纳米技术是和显微镜一起发展的。光学显微镜已经存在许多年了。用现代光学显微镜可以放大2000倍以上。这足以看到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内部,但还不够详细。
主要的限制是光的波长。实际上许多纳米尺度的物体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对准它们的光线会偏离目标,所以不会反射回来让我们看到。这意味着小于300纳米的物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会被扭曲。为了把东西放大,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这是在1931年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而出现的。电子束聚焦在样品上。当它们撞击时,它们就会分散,而这种分散被用来重建图像。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50多万倍,足以看到细胞内部的许多细节。电子显微镜有几种类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用来观察纳米粒子和原子。科学史上的许多发展都是由于新工具的发展来满足科学家的需要。显微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显微镜的历史沿袭了传统的技术过程,即根据特定的需要来开发东西。
要想详细地观察原子,就需要一种不依赖光或电子束的工具。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而出现的。当你用手指触摸表面时,比如纸或地毯,你就能看出它是光滑还是粗糙。
纽约显微镜公司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但使用的是纳米级手指。原子力显微镜有一个非常细的尖端,有时只有原子宽,它被拖过样品表面。尖端上升到原子之上,然后落入原子之间的空隙中。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