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贞的人物生平
1931年,元贞毅然离开官场,放弃政务,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甘肃学院、甘肃农业学校教授化学、物理、地质、土壤、英文等课程。1939年,应兰州“八社”聘请,由八大社作校董,在兰州文庙旧址创办了兰州志果中学。次年8月,由于赵的学识和声望,董事会力荐他出任校长。由于“八社”第三筹款困难,他慷慨解囊,将自家广武门附近的52间房屋捐出济急,后又把雁滩北面100多亩沙地献出作为学生实习务农之用,使学校在危难之中得到巩固。他坚持开门办学,延聘名师任教,有时个别教师偶有疾恙告假,老校长亲自补课,绝不让学生荒疏学业。初、高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国文等课,他皆胜任。特别是他承担全校“英文典故大全”一课,以英语讲授英语提问,对学生提高很快。他爱生如子有教无类,对官僚豪门子女,绝不特殊照顾,褒贬奖惩一视同仁;对后进学生循循善诱,启迪觉悟,做到“严而不苛,罚而不虐,爱而不溺,怜而不戚,训而不斥,责而不詈”。因而凡志果中学毕业者,皆品学兼优。上学缴费天经地义,这是私立学校的一条规矩;但是志果创办初期,学生到志果上学,除了象征性地收两元报名费之外,从没收过高额学费,这是赵元贞办学初立的一条规矩。在他看来办学就是办学,不是经商,不能借办学来赚学生的钱。不要说在抗日战争那样艰苦的岁月,就是在和平年代,借办学赚钱也是当时许多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正常运转只有靠有限的校产和八社的资助了。好在志果创办初只招了一个班,36个学生,连校长在内,学校的工作人员和兼职教师也只有6个人,不仅支出不多,而且许多人出于对赵元贞的仰慕和尊敬,来志果教书,纯是一种友情支援,连续多年分文不取,这无疑大大地减轻了赵元贞办学的压力。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加,志果中学不仅有了初中,而且还办了高中;不仅招了男生,而且打破校禁,还招了女生,学生人数最多时,达1400多人,成为陇上在校人数最多的私立学校。所聘专、兼职教师亦多达数十人,靠友情支援显然已很不现实,解决办学经费已成志果燃眉之急。据《自述》言:“经费是私立学校之命脉,在本校困难达于极点,初则校董会勒予(接济-笔者)救命,被遗弃后(和校董会意见不合所致-笔者),不得不从事募捐,有时甚至由学生演剧卖票,添补杂费。”郭寄峤任省主席时,曾命教育厅两次筹资四千元法币资助,但由于法币贬值,所助之款还不足以支付每月买纸之用,办学之艰难,非今人所能想象。为了救急赵元贞先捐出私房五十二间来弥补经费之不足,继而又把雁滩的百余亩私田捐出来,供学生实习务农之用。但这仍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教室和经费仍困扰着赵元贞。作为一校之长,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学期仍不忘减、免家境困难学生的学费。1948年,赵元贞邀请已任武威师范校长有四年时间的孙文山来兰筹办志果学院。据孙老说志果学院选址五泉山,当时已托了好多土坯,并且已有一间教室、几间宿舍和一间办公室。计划先办一个医科系和一个文史系,然后再逐步发展。依赵元贞的办学思路,像天津南开大学一样,先中学,后大学,一定要把志果学院办成全国有名的大学。但由于时局的变化,赵元贞办大学的宏愿未果。40年代后期,元贞第二次率勘探队对宁夏省银川、中卫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最后绘成《宁夏区矿产分布图》。建国后志果中学改名为兰州市第二中学,元贞继续担任校长。1950年,元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教育厅副厅长。他以丰富的教育行政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特别对筹划和发展中等教育做出了显著成绩。同时他仍坚持到第二中学授课,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关心和解决师生工作和生活问题,深受师生爱戴。同时元贞还担任甘肃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省政协常委。1960年,任省政协副主席,兼任《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元贞受到冲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询问元贞博士近况。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过问下,甘肃省为元贞落实政策,恢复工资待遇和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职务。晚年他仍兢兢业业,尽职尽心,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政治协商制度,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