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三、认识
1、中国社会学理论渊源
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从上面可以看到,最初的道德规范塑造了民众的心态,使民众进行着不同层面的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民族中的人,一个大社会的人。如今每个人都是现代人,又是传统人,又是涵蕴着传统意味的现代人。理解社会就要从社会中的人出发。从根本上理解社会,莫过于去理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去研究民众心态,从而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促成更深层面的社会变革。
最初的社会改革家,在积极吸收西方社会学说的同时毫无例外地向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寻找理论根据。严复借用荀子的名言精辟地阐释了社会学的概念,并提出了贵民亲民的思想,这与儒家爱民的思想十分相似。康有为主张开民智,“养兵富国教民强兵”,这种社会教化思想可以从孔孟的学说中找到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应立孔教为“国教”。谭翤同的“仁-通-平等”的社会观,体现了儒家的关怀――仁者爱人。他对于孔子的礼也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实行的是“依仁而行”的礼,这一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与创新。章太炎的社会控制学说也体现除了荀子的“分”的思想,“合群明分“即是为了建立合乎道义的社会秩序。
那些传统的社会思想,传统的文化,具有朴素性。但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以穿透时空的热度温暖当世的人们,告诉人们究竟往何处去。对于今日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意义也十分重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更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要从过去汲取力量以应用于当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它以现代的意义,指导与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乃至让传统文化获得世界性话语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
1、社会学家应具有的素质与精神。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一个学科的产生、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定曲折前进,迂回前行,接受一切怀疑、非难、指责,甚至要暂时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学科的声音是不能被压制住的,社会学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它的声音。因此社会学家应做好迂回前行的准备,在困难中成就一段研究,在不经意中深深浅浅地改变着整个世界。
基于此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也成了社会学家一个重要的品质。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在他有生之年是否对历史、对天地良心有一种沉静的投入。这种投入必须诚恳,不加任何矫饰,发乎内心。社会学家体察民情,深知人世间的黑暗以及一切不平等,他们的责任告诉他们坐而等孰若起而行。为了改变世界,就得冲破一切藩篱,去将人世的惨淡揭露给世人看,将真实的东西剖析出来,从而才能达到疗效的目的,社会才有希望。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要在批判中发展的。社会学家应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学能否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批判精神是指人们从科学和价值两个维度对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质疑和反思,这种反思表现为辩证的否定和对话.从根本上来说批判精神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本性的理论表征”,只有而后反思,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某个事实、某个学说,这时创新思维便占主导地位,在创新中学说可以进步,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
社会学是一门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科学,它要求“以资料立论,以数据说话”。因此社会学家在作调查研究时,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谨严,同时调查活动是集体活动,还需要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认为这句话应该作为所有学术研究者的座右铭。它时刻提醒作为一个研究学术的人,根本的任务到底是什么。社会学是改变世界的学术,社会学家要对人怀有终极关怀,为了民众而去治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素质,“为学之大,为国为民”。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作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发展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对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将它放在当时时代的大框架中去考察、批判,不能停留在各种社会概念、理论的表面,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与现实,深入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经济过程的层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批判的社会学分析,并开创新的学说,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
4、当今社会问题与看待视角。
我国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的畸形发展,经济一枝独秀,社会文化发展落后、道德堕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应试教育压倒一切,摧残孩子身心,消蚀青春年华。环境污染竭泽而渔,国际环境压力和危机重重,如美日同盟的压迫,能源渠道问题,统一台湾问题等贪污腐败问题等等
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在一个国际化的视角下来考察,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一个关乎国民性,一个是现代科学技术畸形发展。
中国是个没有形而上信仰的国度,容易进入一个道德感缺失不知向何处去的境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的是基督教信仰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从文化角度考察社会变迁。中国的社会问题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于信仰缺失导致。
在古代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大。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迅速增大,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发强度。掠夺式开发的结果虽然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需求,但同时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人欲望越来越高,让人心一些重要的情感流失,造成许多冲突与纷争。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如何培植信仰与道德观,如何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全球性问题,国际普遍行动与联合也十分重要。由此看来社会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思想史》谢遐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社会哲学》王守昌著东方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