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如何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发表时间:2024-07-18 17:08:40 来源:网友投稿

想象一下原本一家老小开开心心出门游玩,熊孩子一路蹦蹦跳跳,开心的不得了,一会儿折一个树枝,一会儿扔几块石头,一刻也安静不了,你先是温柔制止:不能毁坏环境,也不能伤了他人。重复了几次小孩子像没长耳朵一般,依然我行我素,你说的话在他看来就像放屁一样,一点作用也不起,你说你恼不恼火?能不能忍住不发脾气?脾气火爆的家长,早就几脚踹上去,哪里还顾得上讲道理。

首先说明我目前追求的是尽量的心平气和的说教孩子,但我不会放弃,作为一个妈妈管教孩子的权利(包括打骂)。太过绝对我根本做不到!而且损害环境,折毁树枝,乱扔小石头,存在伤害他人的隐患,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被允许的,口头上遏制不住,来点暴力未尝不可。

但即使是打孩子,冷静带点威严的打手心或打屁股,还是气到发疯、追着孩子一顿暴打,你觉得哪种打法更有说服力?从我自己养育大宝这8年的时间线来看,从最初的乱发脾气、情绪失控到现在,即使生气也能意识到当下的自己正在生气,为什么生气的时候,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限制在一个度,语气尽量平稳,不带辱骂性的字眼,更冷静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即使打骂过他,也不影响孩子跟我也更亲密,我说的话他更愿意听,他的情绪也更趋稳定。

比如今天早上他因为进小区磨蹭而被他爸乱骂一通,他的表情有点落寞,但并没有很受伤,他悄声对我说:“爸爸是不是得了骂人症。”

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在无意识中会模仿我们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很清楚一点:除了我自己,我改变不了任何人,无论是老公还是孩子。期望他人主动改变,无异于痴人说梦,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从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存在感,全听老公的这么一个懦弱的人,慢慢成长为独立自主,慢慢走进老公眼里,心里,花了近10年时间。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只有自己变了,周围的世界才会跟着变。

尤其是周围亲子关系恶劣,孩子养废的事例枚不胜举,许多妈妈跟我私下聊天就是孩子跟自己没话聊,吃了吗?考试考多少分?作业做完没有?孩子要不嗯要不啊,再也没一句多的。这还算乖巧的。恶劣一点的就是房门一关,你也不知道他在干啥,你一开口他就不耐烦,嫌你啰嗦,更别提听你讲什么人生大道理,甚至几个人在家管不住一个小孩,你说什么他都不听,甚至跟你对着干,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架势!的确,你能把他怎么办呢,顶多打他一顿出出气,然后他就乖巧听话了?不,该咋样还咋样。于是你只能寄希望于魔鬼青春期快点过去,等孩子自己长大了或者当父母了才能理解父母当年的苦。

让一个人改变的力量有两种:爱与痛苦。

与其在痛苦中煎熬,不如改变。反正都是痛苦,煎熬是大家苦,而改变自己,却是痛苦自己,愉悦家人,影响家人,结局会很欢乐。

如何改变

1,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低着头,闷闷不乐。你走过去柔声问他:怎么了?

“没什么。”我们得到的,往往是这样的答案。为什么孩子明明有事却不愿意告诉我们呢?

回顾一下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你就会发现之所以孩子目前对我们如此反应,不过是复制了我们对他们的模式而已。

郑心燕老师在《父母情绪管理课》中提到,孩子明明发现父母的情绪不对,问爸爸妈妈怎么啦?父母会说:没事。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反应是:觉得不被信任,父母敷衍自己。等到他们大了,自然也会像我们一样,把所思所想,都埋在心里。

当然这并非我们的错,我们也是这么被教导长大的,父母会告诫我们:大人的事,小孩子少管。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负面消极情绪是不被我们接受的,是不被允许的,有情绪,也要隐藏起来。

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有情绪,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遇到不开心、郁闷、委屈、背锅、被冤枉等等,只要我们开口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半的负面能量就被释放出来了,心里也会觉得舒坦的多。

如果下次遇到熊孩子又犯了同样的错,惹你不开心。可以尝试着直接跟孩子说:妈妈看你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我很生气。你是自己捡起来呢?还是妈妈帮你一起捡?

切记不要牢骚满天飞:“每次都是这样玩完玩具都不知道收,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一边唠叨,一边自己无奈地收拾玩具。这样的话孩子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收拾玩具,甚至对我们的唠叨、咆哮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我们如实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好,不要加上评判性或攻击性的话语,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越平静的描述事实,表达感受,孩子越能听进去。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不愿意走过来,靠近我们,那我们可以尝试着主动走过去,敞开自己的心扉跟孩子谈谈自己的状况,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想法。以真心换真心。

2,用情绪觉知三部曲,让自己的情绪更平和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过,这里再赘述一遍:当情绪来了,第1步,按下暂停键,并积极自问: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无力,沮丧,愤怒,挫败,还是被忽视?找到那个形容词,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清晰的描述和认识。

我不断升级的想法是什么?比如: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我们就会想这么小就不愿意写作业,那还得了。不写作业成绩怎么能好?怎么能考得上理想的高中?怎么能考得上好学校?将来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孩子的未来不就完了?我们会不断升级这种可怕的后果,仿佛已经掉进了恶性循环中,想想都害怕。是就忍不住冲着孩子大吼大叫。而忽略了如何做,才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用积极的想法代替不断升级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之所以孩子不写作业,我们能发那么大脾气,是因为我们掉入到自己的不断升级想法的陷阱中,我们才有可能更理智面对目前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孩子现在不写作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立规矩,定时间,养成习惯,到点学习。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的孩子不爱学习,或者不是学习这块料,那又怎么样呢?那他的人生就完了吗?周围不少人,学习不好,但他心地善良,孝敬老人,责任心强,不照样让他的父母心暖骄傲吗!

第2步,追随身体的指导,当身体感到舒服了,人的情绪反应也就不那么激烈了。当负面情绪来临,想大喊、想哭、想找闺蜜吐槽,想狂奔,想打枕头,只要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身体,想怎么发泄就怎么发泄吧。

第3步,了解孩子与自己各自的气质特点,更好的接纳孩子。比如你是一个爱干净、做事利索风风火火的一个人,孩子呢,做什么都磨蹭,慢腾腾。你看他做什么都来气,都想发火。如此下去亲子关系永远都得不到改善。关系大于一切,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切交流互动等于0。

只有我们爱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孩子才有可能亲近我们,相信我们的话,愿意听从我们的指导。但凡我们对孩子的好,是带有目的性的,功利性的,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这就好比单位里有个同事对我们特别好,做什么都想着我们,我们心里肯定特别感激,也想回报给他同样的关爱。如果我们一旦得知,他对我们的好,是带有目的的,是想利用我们的关系,或是想要我们手里独特的资源,那你心里又会做何感想?

3,对情绪进行追踪记录,改变自己的情绪模式

郑心燕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管理情绪就是管理健康。医院中76%的疾病是由负面情绪所导致的。多数生性急躁、操心的人,会有胃肠胀气的毛病。她在《父母情绪管理课》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7、8岁的小女孩经常性的扁桃体发炎(平均1~2周发作一次),就是因为妈妈焦虑,经常吼叫孩子所导致的。

负面情绪是疾病的源头。女孩因为妈妈的责骂,内心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好,也无法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情,成绩也没有起色,做作业磨蹭,换来更多的责备,恶性循环。孩子爱我们总是承受了父母太多的负面情绪。他们又不会自我表达,就会通过身体来反映。

尽管我们知道吼叫是不好的,也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一用就废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尤其是面对熊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错误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火冒三丈。

在这里分享一种很有效的改变情绪的工具:情绪追踪法。拿出笔和纸记录事情发生的经过,你的情绪触发器是什么,你的反应如何,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如实记录下来。

在你发完脾气,冷静下来时,写下以下四步:

1,你的情绪触发器是什么?把孩子惹恼你的行为记录下来,包括吼叫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我自己记过之后,就会发现,看似分散的点,其实是相对聚焦的:早上上学的时候,我着急出门上班,孩子磨磨蹭蹭,这个时候我就容易情绪失控,吼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奶奶冲他发脾气,我生奶奶的气,反过来就会把怒火发到孩子身上。

2,察觉自己的身体反应,心理变化及想法。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孩子总是不能按时出门,缺乏时间观念,我就会不断升级想法,如果现在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将来一事无成。

3,记录自己以及孩子的回应及行为。说了哪些伤人的话?做了哪些伤害孩子的举动?孩子又是如何表现的,低眉顺目,乖巧听话?还是消极被动,有抵触情绪?又或者,跟没事人一样?

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正在铺床,孩子调皮,他一个猛子就扎到我铺的床单下,还“咯吱咯吱”笑个不停,我叫了几次,叫他停止,他像没耳朵一样,只管自己乐个不停。我瞬间失控拿起拳头,对着他身上一顿猛锤,他没哭,只是惊恐地看着我,像不认识我一样。

这件事令我特别自责。但是看看孩子们的回应,会成为帮我们改变的动力。

4,思考,除了吼叫,我还能做什么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呢?任何一件事情,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想到一条我们就写一条。吼叫是下下策。长时间高频吼叫,孩子会装作听不见,甚至跟我们顶嘴。到了青春期更难管教。出现沉迷网络,厌学逃学,拒绝跟父母沟通等等状况。在事情变得棘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做出改变,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有情绪很正常。我们目前做的原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改变多年的行为模式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种改变坚持21天,就能慢慢成为习惯。坚持三个21天,就能成为你生活中的很平常的一部分。

教育孩子原本就需要智慧,费心费力。平凡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有可能对抗平庸,影响孩子。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全靠我们自己。我特别不希望妈妈被自己的孩子看不起:我妈除了打麻将,什么都不知道。

记住:掌控情绪才能掌控人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