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现代诗歌的革命诗歌

现代诗歌的革命诗歌

发表时间:2024-07-18 18:28:43 来源:网友投稿

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由于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得到发扬,“左联”开展了新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和为社会进步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刊物发表了不少以战斗号召为主要形式的革命诗歌。从冯乃超﹑蒋光慈﹑钱杏邨﹑胡也频﹑洪灵菲到殷夫,都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无产者的形象。特别是殷夫他的诗既是投向黑暗的武器,又是艺术的高度结晶。殷夫的诗以进军的姿态﹑鲜明的形像﹑富有激情的语言而竖起了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诗集《孩儿塔》被鲁迅崇为“属于别一世界”的诗。由郭沫若开创的现代中国的革命诗歌创作,到殷夫有了新的发展。“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而形成壮阔的潮流。中国诗歌会是在外来侵略日益严重的关头,基于以诗歌唤起民众的要求而集聚的,它由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四人发起,柳倩﹑白曙﹑奇玉(石灵)﹑王亚平﹑温流﹑曼晴等均系中坚。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其机关刊物为《新诗歌》。它倡导诗的革命的内容和大众化的形式,正是“左联”方针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蒲风,其主要作品有《茫茫夜》﹑《六月流火》。他的诗歌观念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认为诗是斗争的武器。蒲风的作品感情充沛,通俗朴实,喜欢具体描写农民的命运和斗争。由于太重“具体的写法”以及急于传达革命意识,故粗犷有馀而艺术锤炼不足。从“左联”到中国诗歌会,影响了大批诗人对时代采取积极关注的态度。他们的诗克服了新月派与现实脱节的唯美倾向以及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空泛叫喊,促进诗歌更为坚实地把握时代情绪和走向人民大众。弱点在于因过于重视诗的宣传功能而忽视艺术的规律。艾青、田间、臧克家在30年代的出现,是中国新诗成熟的重要体现。他们以传达日益加深的民族危难中的抗争意识为共同特点,又以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显示了各自的才华。臧克家是其中写得最早的一人。他的《烙印》于1933年出版即引起社会注目。他的诗既不逃避也不粉饰现实,而是以扎实纯朴的作风,严谨缜密的布局,充满底层生活气息的描绘,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痛苦。语言的功力很深,力求将凝练﹑形像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摒弃对于生活抽象的议论。他苦心推敲和追求的精神,对于扭转当时普遍不重视诗之艺术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田间被称为擂鼓的诗人。短促而富有鼓动性的诗行,传达出时代急促而紧张的节奏。继处女作《未明集》后,又有《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出版,抗战开始的1937年,他写了《给战斗者》,以全新的声音讴歌了人民的战斗。他的诗摆脱了记账式的叙写故事,注重运用意象和场景的直写,并穿透表象去直捷地把握生活。他同时又是街头诗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加者。艾青以在狱中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成名。诗中站起的是一位叛逆者的形像,把仇恨的诅咒投给不公道的世界。在全民奋起抗战的年代里,艾青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吹号者》﹑《向太阳》﹑《火把》等等充满激情的战斗乐章。他的诗全然摒弃以往革命诗歌常见的浮泛的喊叫,而在“给思想以翅膀,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幻变者凝形”(艾青《诗论?诗人论》)的追求中,以内在的律动传达出整个时代和民族的情绪要求。他的作品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沛的审美经验,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以不受格律拘束﹑自由流动的诗行,表现人们的情绪并给读者以暗示与启迪。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主要流派,至30年代,选择了艾青来总结它的实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