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考试,大家怎么看

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考试,大家怎么看

发表时间:2024-07-18 23:31:08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考试,你怎么看?

老师和学生一块考试,这件事本身不好评论,这要看学校出于什么目的?老师和学生考同样的试卷,考着玩玩,了解一下情况,没有任何目的,不作为考核老师的任何凭证,这样没有什么对与不对,早在七十年代,我在彭田任校长时,拿小学毕业班数学试卷给老师们考过一次,结果有老师没有学生考的好,我认为这事很正常,特别是数学类的,师范生在学数学,小学生也在学数学,数学有连续性,不是教数学的老师,就是水平高的老师,由于长时间不接触,忘了公式,原来会做的,现在也不会了。

如果学校领导,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考试,以考试分数来衡量老师水平,那就说明学校领导根本就不懂教育,不懂考试。其实每次学生考试,考试前必须要复习的。老师们整天忙于自己所教学的那门学科,根本没有时间去复习学生的其他学科,所以老师考的不好,也很正常。学校用这种分数去考核老师,本身就是错误的。

学校领导用老师和学生一块考试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整老师,老师一定会很有反感,校长这样做,本来想抬高自己的威信。其结果只是伤了老师的心。损害了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这种做实属不妥!

年前的期末考试,我们学校就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儿考试。

出发点是让老师能够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出详尽的答案,考虑出学生所有的答题点。同时我们区统一电脑阅卷的,而每年语文阅卷时的答案,做出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是有出入的。标准答案中有时会遗漏孩子答题得分点。有时做出的标准答案难度过高,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教师答卷对于学生,答题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作为老师本人跟学生一起答卷,也对每年的出题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很多的语文训练点都体现在试卷儿上。所以老师答卷,就会针对本科教学的知识的重难点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毕竟卷上的每一道题实际后面包含了很多的语文知识的训练点,而老师在答题的过程中能够加深体会本年段的知识重点难点是什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有效训练。也提高了自己对,知识和训练重点的掌握。

所以老是跟学生一起答卷对老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我是卓越老师,一个专注教育的耕耘者,喜欢请在下方留言,我们深度交流。

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这种做法在部分学校出现,至于对错与否,很难判定,学校有学校的考虑,老师有老师的想法,只要操作得当,个人感觉还是可行的。原因有下:

一:学校让老师参加考试,目地就是让老师了解试卷结构,把握出题重点和出题方向,便于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二:学校安排老师参加考试,也是对老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一种督促手段,促使老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三、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手段,学校可以通过考试,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以便今后的工作安排更合理。

注意事项: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出发点很好,为什么老师会反对呢?主要是学校操作不当造成的,大部分老师认为学校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老师出丑,给老师办难看。所以学校组织这样的考试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考虑老师的感受,给老师留足面子。老师毕竟是老师,都爱面子,有些学科老师可以把课讲的很好,但真正去做题,因为毕业时间长短加上老师平时做题训练不如学生,如文科类的知识,老师有时候记忆力肯定不如学生。所以不能看分数评判老师。

二:结果利用:老师的试卷及考试结果,学校要保密,最好让老师本人自己对着答案评改,分数不要公布,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三:注意不要太频繁:这样的考试每学年举行一到两次就可以了,不要过于频繁,增加老师的心理负担。

欢迎关注交流。

客观地讲学校这一做法有利于督促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以此做为教师量化考核的标准,则未免有失公允。因为做一名合格教师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能力。

做一名合格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呢?

有教育专家称,教师起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从事某一学科教学所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要尽量丰富和精深;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这类知识的运用要和具体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师生同考只是考查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没有考查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对于一个合格教师而言,后两者又恰恰是最重要的。显然具备丰富的本体性的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但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科学的施教方法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哑巴即使掌握的知识再丰富,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教师;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掌握的数学知识可谓国人之最,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名教师,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考入师范院校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本地一所中学教数学。可是一星期过后,他被学生轰下讲台,原因是不会讲课,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也许这班学生不适应,那就再换一个班吧!由于提前做了工作,这班学生没有赶他走,但是期末考试时,该班数学成绩全县倒数第一,这下学校领导可坐不住了,本以为一名本科生,应当是最好的老师,没想到竟教出这样的成绩,干脆调走吧!就这样这位老师几十年来调来调去,前前后后换了四五个单位,最后一个单位实在不忍心再赶他走,随便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看大门。本科毕业的教师看大门,实在有点滑大下之大稽!

据说这位教师虽然不会教课,但是解答数学难题的能力却特别强,每次县里组织的教材、教法考试,他几乎都能拿到第一。与你们学校的做法相比照,我不禁要问:纸笔考试成绩难道真能够代替教师的能力考核?比学生成绩高的难道都是合格教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合格与否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去验证,而不能仅仅凭一个简单的学科考试成绩给教师草草下结论。

很高兴接到邀请来回答你的问题!很巧的是我们学校也实行类似的这种制度!当然不是每次考试都参加,只是遇到类似高三一模这样的考试才会要求近五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一起考试。

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督促年轻教师注意平时业务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能把握高考考向,利于平时教研活动以高考考纲为蓝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参加学生考试是件好事。

但是我们学校没有采取和学生联排的这样做法,就是教研组内公布一下成绩,更没有和量化考核结合一起。毕竟教师提高教学干劲和业务能力不会因考试而能有效激发的。教师考高分不一定就代表教学成绩好,教好课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有其他能力,更主要是如何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会自主学习,不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

所以我觉得适当采取教师参加学生考试是好事,但不要矫枉过正!

非常喜欢回答这个问题,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好处:一、便于寻找错因。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在考试当中做错的题目,有时候老师也是容易做错的。为什么呢?有些数学题目,是有陷阱的,如果稍不注意,你就会做错,这样呢,老师可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亲身考试中发现自己思考的历程,便于从思路上发现错误。二、有利于老师总结经验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有时候老师犯的错误呢,也就是这个孩子们犯的错误,这样增加一些亲身体验。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那么可以发现孩子们的错误,到底是知识不会发生错误,还是经验不足发生错误,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掌握不牢固,发生了错误,这样呢,有便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三、也便于老师发现平时在自己教学中的教学漏洞,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如果考试中发现有些题目平时自己忽略了,可以提醒老师思考,是不是重点、难点没有把握好,进一步做好教学的调整。四、可以在考试中感受题目的难易程度,调整试题的难易系数。总之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欢迎交流。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政策和规定对老师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但是如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项目就不太合适。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好的方面

1、有利于考核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应用。r通过考试,可以让老师对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教学方法有更深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比如:政治科目,通过考试可以让老师对热点难点有更好地认识。

2、培养应试心理和调节应试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验老师的应试能力和心理,从而更好地将应试方法和心理疏导等传导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3、从中发现知识缺失和教学问题。考试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不光是学生,也是对老师说的。老师也可以从考试中学到很多东西,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坏的方面

1、如果把考试作为衡量老师的重要标准和考核工具,就有可能出现老师只为应试而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更好地提出更好的考试应对。毕竟考试的目标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2、如果将之作为绩效的考评标准就更不科学,也不合理。极易打击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的主业是教,而不是答,要分清主次,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这个要求真得很无理。既找不到法律依据,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老师们自愿参与,那另当别论。如果强制要求,只能说明,这领导心胸狭窄,恶意整人。说轻点这种做法赤裸裸的想走应试教育的路子;说重点,那就是不懂教育、急功近利的瞎折腾,这样的校长可以下课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对此问题深有感触,对此事除开参考的当事人,其余人都会认为这种做法对教学是有很大好处的,我却认为这事儿要处理好几方面的要求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我通过发生我身边一个实例更形象地说这个事儿吧,我校也举行年轻人同学生考试一事,小王老师和小张老师都是我好朋友,那年他才29岁和26岁,他们很害怕考试,经过考试他俩都考得很差,一个老师觉很丢脸,结果主动申请搞后勤不再当老师,一个老师觉得无所谓,他教的班却成绩相当好,甚至全级前一二名,但后来又去考试,和学生比他还是考得很差。领导对他考得差也不好说,因为他教的任何一个班比领导教的同类班成绩好得多。他对此也无所谓,如果他上课效果不好,又自己考试成绩差,我想会不会这样呢?所以学校对这个做法各方面的评价要有心理准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