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没有被当时的诸侯重用
这个问题我想应当与孔子的出身家世,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政治主张有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后期人。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后来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宗室,是殷商的贵族后裔。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后娶了三个老婆,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第二个老婆生的,有足病,孔子是第三个老婆生的。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叔梁纥的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没有善待他们。母亲颜征在带着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独自抚养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到了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德治”或“礼治”。这在当时战争年代,凭武力、实力起家吞并别国的社会状况来说其政治主张是不实用的。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朝的“礼”,而那时周朝已走向没落,他的这种道理,在春秋争霸的年代里,各国的国君是不会听他的。而且他的一些“政敌”还会陷害他。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后来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