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都用那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根本目的,为学生迈入社会打下基础。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要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途径上来。本人拟就新课标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新课的引入要立因颖标新。
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时常变换角度,设计导入语,或设置悬念,或复习旧知,或联系学生生活,以吸引、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
第二,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遗迹,这个遗迹是由古人的思想、情感或被动或主动地作用于社会、自然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古人思想、情感的凝固,历史又是过去了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都难于全面、客观、正确,更何况对已过去了的现实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式自学。
实验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之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才能更牢固地理解历史,因而将学生带入所上的课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进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的一种很好方式。
第三,问题的设计须多维化。
教师的导演角色扮演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的是否精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笔者认为,为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问题的设计应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
当然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又要具有启发性,教学中应兼顾历史课堂的具体内容,精心准备、周密设计,真正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回归自然,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学生生活在精彩的现实世界中,教学中事例的选取、数据的使用宜多联系身边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切勿拿教材当作神圣的教条。历史的教授不能将它与现实割裂?只有联系现实、联系社会、回归自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历史与现实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历史、体验社会、感悟人生,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
二、改进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而灵活便利等特点,可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以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距离。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规律。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克服传统历史教学中的不足。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历史知识表象更能直观地跃入学生的脑海,还能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记忆,将学生从对历史的”死记硬背”“背多分”“师讲生听”“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完整而又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样历史在学生心目中才能成为立体的、活生生的、充满神秘而又引发人们探索的学科。(作者系凯里市赏郎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