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在教育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特性

如何在教育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特性

发表时间:2024-07-19 01:20:23 来源:网友投稿

这一次去参加心理考试,其中最后一个论述题就是。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教育的实践证明,人的性格尤其是小学生的性格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无论对于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幸福的人。所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来培育他们形成优良的性格特质。关键词:教育塑造良好品格一、集体教育一个好的集体是锤炼并完善一个人的大熔炉,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尤其对于具有孤僻、冷漠性格倾向的孩子来说集体的作用更为重要。

1、 创造和谐民主的班级环境,熏陶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班集体是一个大染缸”。要通过集体氛围去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首先就要营造班级和睦融洽、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经常教育学生:“班集体是我们的第二家庭,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同学之间又是兄弟姊妹,要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互相关怀”。同时我还充分发挥“表扬”这面红旗的作用,尽量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因为我认识到对学生过多的批评,只会给予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速“性格”的变“坏”进程,令教育弄巧成拙。国外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表扬之中,他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可见“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最全面的发展。集体不会消灭儿童的个性,但影响的性质和教育的内容”。小学生在校六年时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成长,一个班集体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好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六年的校园生活,教师要为学生未来六十年的良好性格奠定基础。

2、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诱导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一些学生的性格问题必须个别对待,进行个别辅导。我见到有些同学,他性格孤僻怪异,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也不发表意见;但是下课后,却“生龙活虎”般到处乱跑乱撞,为了扭转这一寻常个性,我首先联系班主任,了解同学,摸清他们的个性特点以及成因;然后便开始尝试在课外时间找他们谈心,逐步敲开他们的“心弦”,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真心关心学生的。经过一段时间与这些学生接触,他们开始吐露他们的“心声”:大多数得学生都是因为一时答错问题被同学取笑,以后便逐渐减少堂上发言,他们认为堂上发言便被同学取笑,而且不一定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成绩也同样不受影响。我针对他们的这一看法,告诉他们这种做法不但是影响学习的问题,而是影响将来在社会工作的个人素质问题,我还利用报刊上的突出事例,摆在他们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道理和事实上引导他们观点的转变。

3、 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待人的礼、谦虚诚恳的性格。培养学生良好礼仪,是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气氛的一项重要举措。有些同学相处,常“粗言”相待,侍强凌弱,也是造成班级气氛紧张的原因之一。进行礼仪教育,是性格教育的当务之急。我经常利用品德课教育学生:首先与人相处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做到以“真”待人。要认识到“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讲礼貌不是虚情假意的表现,是一个人爱心的体现。其次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做到以礼待人。如经常使用“你好”、“谢谢”、“再见”、“不用客气”、“没关系”、“不要紧”、“对不起”、“见到你真高兴”、“你需要帮助吗”、“请你帮个忙好吗”、“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再次要杜绝讲不文明的话。要检举揭发讲不文明话、讲“粗言烂语”的同学,相互指正,让讲不文明语言的丑陋现象在班内外消失。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性格。现在学生中是独生子女的较多,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事事代劳,结果使大部分孩子的性格变得任性、倔强、自大,样样依赖别人,缺乏独立精神。这种性格是不适应21世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管理以人为本”。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本学期我实施“体育课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机制。让体育委员这个“官”轮着当,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当家作主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参与管理中,造就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能力。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1、 抓好日常行为的常规教育,进行专题的性格教育。良好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交往中养成的,它需要经过由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天抓起。例如:(1)利用课前准备管理,进行独立自理教育。(2)利用上课学习管理,进行自主竞争教育。(3)利用课间纪律管理,进行交往礼仪教育。(4)利用清洁值日管理,进行务实责任教育。(5)利用归程集队管理,进行自律自制教育。

2、 在参与管理中,促使学生性格的自我教育。在管理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学生在想办法解决管理矛盾的同时实质上是性格的不断自我改善,自我调控。而且当每个学生参加完一次的轮值管理后,其思想上又自觉地与后来轮值的同学的管理表现进行对比,扬长避短。因此从这种方式上理解,每个人在参与班级自我管理过程中,都在塑造着一些良好“共性”和独特“个性”的性格特征,进行着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三、注重各项活动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活动是性格发展的基础。体育活动、劳动等活动对学生性格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通过事前的充分准备和教育,诱发学生的竞技和集体主义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运动竞技,可以训练运动员的勇敢、坚强、自制力和意志力,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团结友爱、互敬互助,培养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又如学生参加劳动,通过合理组织,可以锻炼出学生求实和责任感。又如举行“我的性格怎么样”班队主题活动,学生亲身参与自我性格认识和介绍,认识自我,加深与同学的交往,学习他人的优秀性格。举行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养成积极合群、乐观大方、灵活机智和敢于创新等良好性格特征。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其它的一些学科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都应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用于教学之中。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红色学习”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当然塑造小学生良好品格特性的途径还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径,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全格人才而奋斗。随着小康社会的和谐推进,日益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从不同程度上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同侧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图于享受、故于自我、习于攀比,荣辱概念模糊。面对新时期呈现的不良趋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手段和途径呢?作为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务必给学生指明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中我从社会层面最基础的教育入手,以学生基本理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到学生心里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