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言文中(识)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识)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19 03:41:04 来源:网友投稿

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当“识”读“shí”时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

2)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

3)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4)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5)姓

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

二、当“识”读“zhì”时

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

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2)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