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文言文的意思
1.文言文中(识)是什么意思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当“识”读“shí”时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
2)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
3)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4)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5)姓
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
二、当“识”读“zhì”时
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
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2)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2.文言文某某识,识字是什么意思音“十”的情况下,意义有:①知道。
例: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②认识。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③赏识。例: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三国志》④辨别。例: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知识。例: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贾谊论》⑥相识的朋友。例: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元日感怀》⑦刚才,通假字,通“适”。例:识见不谷而趋。
《左传》音“志”的情况下,意思有:①标志。做名词。
②记得、记住。例:默而知之。
《论语。
3.识才用贤文言文翻译【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悫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翻译】鲁哀公询问孔子说:“像什么样的人可以任用?”孔子回答:“弓与箭协调,然后才能要求射中目标;马老实善良驯服,然后才能要求它是一匹好马;人一定要忠实守信不刻薄,然后才能要求他充满智慧和才能。现在有的人不忠实守信而且刻薄却充满智慧和才能,像这样的人,好像豺狼一样,不能和他接近。因此要以仁厚诚信为先,然后和他亲近,在这之后发现是有才能的人,然后任用他。所以说:亲近仁厚的人并使用他的才华。任用人的方法,观察他的言行。言是指抒发他胸中情志的话,有才华的人一定能作到,所以要先观察他的语言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用语言来揣度他的行为,那么即使有为非作歹的人,无法掩饰他的真情。”鲁哀公说:“好。”
我是《学海风暴》里面做到才查的,结果关于这东西的很少。
原文翻译是我找的。答案是我做的
《学海风暴》答案(仅供参考)
:
1.是故/先观其言/而窥其行
2.取:任用
中:射中
近:靠近
术:方法
3.人一定要忠实守信不刻薄,然后才能要求他充满智慧和才能。
用语言来揣度他的行为,那么即使有为非作歹的人,无法掩饰他的真情。
4.是故先其仁信之诚者
5.亲贤臣,远小人。
4.谢灵运识才文言文的翻译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①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②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③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惊动县邑。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④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朗读提点]
语音:陟(zhì)嶂(zhàng)琇(xiù)顗(yǐ)
名词:灵运始宁王琇会稽孟顗
节拍:义故门生/数百临海太守王琇/惊骇
[语词释疑]①义故:义,指旧时拜认的亲属关系;故,老朋友。
②陟: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③要:通“邀”。④生:作“升”解。
[参考译文]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先人的门生故吏加上有几百。他开山挖湖没完没了;翻山越岭,总是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哪怕千岩万险,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到的。他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一次曾从始宁南面山峰砍树,一直通到临海,跟从他的有几百人。临海太守王琇大为恐惧,以为来了造反的山民,不久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谢灵运邀请王琇没答应,谢灵运赠王琇一首诗:“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在会稽也有很多跟从,他总是惊动郡县长官。会稽太守孟顗信仰佛教,诚恳认真,谢灵运很瞧不起他,且对他说:“成仙得道是有灵气的文人,你升天一定在我灵运之前,成佛一定在我灵运之后。”孟顗非常憎恨谢灵运的这些话。
5.文言文的解释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选自《古文鉴赏辞典》)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徼:边界。
B.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薪:这里是“当作柴草”。C.或芟而去焉芟:锄除。
D.固有不能间也欤间:间或。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禄志趣高雅的一组是()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②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④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⑤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C.任光禄虽然身处江南,但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是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也属直接写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析】D(间:间隔,阻止)2【解析】B。(①句写京师人把竹子当作宝;④句是写任光禄的凛然气节;⑥句写竹子)3【解析】D。
(是间接写竹)4(1)【解析】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亦”、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2)【解析】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其”、“一”、句意各1分)(3)【解析】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
(“然则”、“虽”、“快”、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
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但是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但是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
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
但是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
这。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