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明主要经历
张思明张思明(1891—1976),原名振,广东梅州大埔县西河镇和平村麻园人,出身于郎中(医师)世家。1947年他在大埔县城开设张思明制药房。其精心炮制的中成药丹、膏、丸、散,闻名遐迩。中文名:张思明别名:振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出生日期:1891—1976逝世日期:1976年7月职业:制药主要成就:其精心炮制的中成药丹、膏、丸、散,闻名遐迩。代表作品:乌鸡白凤丸、宁坤丸个人经历思明的曾祖年青时就与刘姓医生合作在潮州府大昌路开设以“刘张济”为招牌的“存仁堂”药材铺,其后祖父张森甫和其父张誉堂,继承发展祖业,在汕头市至平路开设仍以“刘张济”为招牌的“存仁堂”药材铺。他是誉堂的长子,天资聪敏,自幼随父业医,好学精思,医术精通。宣统三年(1911),其父病逝,他年仅20岁,便继承父业,为“存仁堂”当坐堂医生。他一面为民众治病,一面利用空暇,认真学习古今药典,研究古医秘方,悉心研制中成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致力研制流行病及儿科、妇科疾病的中成药丸散,当时即被汕头“四大公司”之一的平平百货公司聘为常年医师顾问。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汕头沦陷,他举家迁回原籍大埔县西河麻园村开业行医,并加工中成药品出售。抗日战争胜利后,鉴于以“刘张济”为招牌的中成药丸散有多家生产,质量参差,疗效各异;为继承祖传秘方,发展医疗事业,民国36年他向政府商标部申请用“张思明人头像”为注册商标,在大埔县城茶阳镇开设张思明药房,自己研制生产中成药丹、膏、丸、散。较闻名的中成药有36种,适用于儿科的有:“琥珀惊风散”、“小儿回春丸”、“七厘散”、“抱龙丸”、“保婴丹”等;妇科有:“乌鸡白凤丸”、“三重丸”、“宁坤丸”、“安胎丸”、“乌金丸”等;补药有“卫生丸”、“活络丸”、“六味丸”、“补肾丸”等。这些中成药经他精选药材、精心炮制,疗效显著,畅销国内各地,并通过香港中华药业公司转销香港、台湾地区和越南、泰国、马来亚、印尼等国家。建国后他研制的中成药品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张思明药房于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张思明制药厂。1959年又改为地方国营大埔县张思明制药厂。其生产的中成药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药物检验许可证”,大量生产,由县国营药材公司经销全国各地。由于药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人的增多,张思明更加认真提高药品质量,确保药厂声誉。他常对制药人员说:“制方和选材跟别人的一样,药品的优劣完全取决于炮制的功夫。”他从严治厂,药品质量经久不变。1961年省卫生厅曾派名医到厂检查,将备存十余年的丸丹成品抽样验证,药质优良,无变质现象,检查人员都赞许连声,并将各种丹、膏、丸、散带回广州,作为样本。1965年4月因原材料供应困难而停业,他亦退休回家,于1976年7月病逝,终年86岁。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