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记忆”是否存在
南宁市人民医院心脏科专家说,近两年他们曾做过的四例换心手术中,两名男子性情出现变化,但主要原因是来自心理问题。
到底有没有心脏记忆这回事?《夺命心跳》这部惊悚片,引起了不少人关注。目前一些观众称,看电影时,不是被电影打出的惊悚招牌吓倒,而是被其所涉及的医学问题吓蒙。
影片讲述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林嫣(林熙蕾饰)发现,借来的这颗心脏正在慢慢把她变成另外一个人。当她向主治医生蒋牧(梁家辉饰)求助,蒋牧却把这一切归结为移植手术后的心理压力,但之后她跟随梦境找到的一栋老房子却将一切都推翻。林嫣找到了心脏提供者江北燕(安雅饰)的男友马本科(黄维德饰),马本科想通过林嫣的心脏记忆找到女友的死亡真相,意外得知女友极有可能是他杀!陌生女人、水底呼救、莫名梦游、飘忽魅影、夜半敲门等等噩梦频频加剧,让林嫣的生活处于崩溃边缘影片玩出了不少医学概念,甚至还提到了噪音昏厥症。
有观众称,生活中,活体器官移植治愈了无数重症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但是这门还需要不断完善的医学技术,存在着许多至今仍然难以解释的谜团。
医学专家:心脏记忆说法美国最多
心内科专家认为,两名男子性情之所以发生变化,实际上与他们自身的因素有关,如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目前均已离开人世。
心内科专家介绍说,心脏移植记忆有这个说法,但不是主流的。从人类现有的医学研究来看,心脏没有记忆功能,也没有传递记忆的功能。坚持心脏移植记忆说法最多的在美国,美国病例中有10%这样的状况,我们国内也有,江苏卫视还做过一期这样的节目,移植后,性格变得和供体一样。那是东北的一个退休老人,65岁了,做了心脏移植后他就变了:从懦弱变得好斗,从沉默变得开朗,从木讷变得浪漫,从不爱运动变得很爱运动。
性情变化:最大影响还在于心理
专家表示,单纯的性格和意识,主要受大脑控制,单凭移植心、肝、肾等器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在科学上尚欠缺说服力。
从现在看来,接受移植心、肺、肾等器官不会把捐赠者的个性也移植到受者体内,但是否会对受者的性格产生一定影响,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来揭示。
许多进行器官移植的专家都认为,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发生性格改变主要是移植手术本身造成的,可以分为技术、生理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技术和生理的原因在于,器官移植过程会产生一些较大的变化。例如心脏移植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在手术中患者的心脏会出现停搏,同时在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心脏内部会进入气泡,病人的身体会因此而产生器质性改变。由于身体上的器质病变,病人在术后的认知方面出现障碍或变化,也导致性格出现轻微变化。心理的原因在于,器官移植是大手术,也是一个人经历的重大人生事件之一。按照心理学理论,凡是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的人心理和性格都容易出现某种变化。不过大多数人的变化是短暂的,经过几个月几年就会恢复。当然也有人性格发生了永远的变化。
器官移植是挽救重病患者的医疗手段之一。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关键的是要调适好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