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养的文言文
1.有关教养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须是中国的古籍中有关教养的文句实在是多如繁星,以下仅采摘几句:如果感兴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人争求荣乎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人争恃宠乎,就其恃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贱。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则小时不是好学生。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不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哀哉羞此七尺之躯!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惜乎坏尔方寸之地!到处枢偻,笑伊首何仇于天?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富儿因求宦倾资,污吏以黩货失职。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
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此用财也。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则者,满而覆。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2.修养的古文《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⑴,其待人也轻以约⑵。
重以周故不怠⑶;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⑷。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⑸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⑹。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⑺。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⑻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⑼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⑽而理欤![1]⑴重:严格。
周:周密、全面。⑵轻:宽容。
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⑶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⑷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
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⑸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⑹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
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⑺廉:少。
⑻已:太、甚。⑼说:同“悦”。
⑽几:庶几、差不多。[2]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
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
(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
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
3.【修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四义:1.指道家的修炼养性.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柳公权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2.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近思录·为学》引宋程颐:“修养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3.学习,仿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权利篇》:“胥一国之人,皆以忍耐谦让为美德,争相模效修养之,日无暇刻,岂不痛哉!”4.休息调养.元曾瑞《哨遍·村居》套曲:“除去浮花,修养残躯,安排暮景.”。
4.要有修养文言文阅读孔子去访问康子,弟子子张和子夏跟随着前往。
孔子入座之后,子张和子夏相互讨论问题,讨论了一天也没有决出个胜负。
子夏说话的时候,言辞激切,语气强悍,表情变化很大。
子张说:“您也曾听说过夫子如何议论吧?夫子说话的时候比较言辞缓慢,态度平和而意志坚定,仪态稳重而含有敬意,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静听,心平气和而又谨慎小心地把看法说出来,能够推己及人而且谦让有礼,见解高超而符合礼义,心胸开阔而能以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大道就由此言传身教而得以弘扬。”
子张接着说:“修养不够的小人在议论的时候,只从自己的心意来看问题,而且又自以为是,专门挑拣别人的错误,眼睛瞪得大大的,攥紧拳头,几乎要赤膊上阵,言辞急切好像喷发出来的一样,口若悬河好像沸腾的水,因为感情冲动而眼睛变得红红的,偶然在某一方面胜过了对方,便沾沾自喜,哈哈大笑,仪态固执而又鄙陋,言辞和语气都鄙下俗气,因此君子不提倡这样的方式。”
原文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论议邪?徐言暗暗,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信可好,严乎,块乎,道归矣。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韩诗外传》卷九)
文章来源:华夏复兴网,原文题名“君子之论与小人之论”
5.形容一个人没教养的文言文一、《诗经·鄘风·相鼠》——春秋·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二、行为不通世俗,玩劣怕读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活动不合乎世俗的礼仪,性格顽固恶劣不喜欢读书。
三、眼晴长在***上,只认衣冠不认人。——清·文映江《咏针》
释义:写穿衣服的人,无感恩之心,眼睛只看衣服,不管做衣服人的人的辛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经·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诗,其讽刺的对象,说法不一。前人对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郑笺从之;《鲁诗》则认为是妻谏夫,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承此说。
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