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摘要】以《童年的朋友》为例实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统筹教学目标,以读悟写,以读促写,读写双向促进。
【关键词】教材;例子;用好教材教;仿好教材写;读写结合
《童年的朋友》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篇教材。文章节选自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从高尔基的回忆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位给高尔基力量和支持的人物——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这样的形象给高尔基的深远影响自不必说。但我认为教学时的重点应是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并掌握作者是如何把一个丰满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的,即要学习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从读到悟到练的教学思路:
一、品读感受
请学生通读课文,说出第一感受:文章刻画外祖母形象写的最多的是她哪方面的描写?找出人物外貌描写的集中段落,进行精读,圈划出作者对外祖母外貌的描写句子,并分析有何特点。精读基础上比较阅读:两次外貌描写都写到了眼睛,圈划写眼睛的句子,并作比较。从眼睛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再次品读两段外貌描写的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特征。
二、思维感悟
在引导学生从通读到精读到比较阅读到最后全面阅读的同时不但要让学生圈划出文中的精彩描写句段,思考出人物外貌描写的诸多方面如头发、嘴唇、眼睛、脸、牙齿、鼻子、衣服、身材等等,概括出这些描写方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分析这些方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所感悟:人物外貌描写应如何去进行。这样的训练不能靠教师的灌,而要“引”。我教学时的思路是这样的:1.在精读概括时引导——观察要细致化;2.在品读关键字、重点词时引导——描写要细腻化;3.在不断品读中引导——刻画要个性化。
三、实践体验
在学生充分品读人物的外貌描写,并能使自己得到一定的启发后,我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实践体验的环节。这个实践就是让学生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
写作要求: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人物素描比赛。个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50字左右对这位同学的外貌与个性特征进行勾勒。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评一评写得像不像(文中不可写出这位同学的姓名)。
在写作要求出示后我提醒各位同学:1.本题文字限量350字左右,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要对这位同学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进行勾勒,必须抓准最重要和最鲜明的部分,切忌写得太多,太分散。2.写同学的外貌特征时,不能过分夸张,更不能取笑同学。3.写个性特征时,以描写为主,如有叙事部分,文字要概括。4.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在这个实践写作中,自但是然地把阅读后思维感悟的几点渗透在内,本文是七下的首篇,进入初中后已是接触了一学期的同学,现在更可趁写人之际再细细观察,把同学最有个性的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来。而写作实践后的读、猜、评几步,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模仿人物形象描写的效果如何,做到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改进,在模仿中创新。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读——悟——练的过程中学习很主动,写作的片段在交流呈现时很精彩,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已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说白了,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数学书上的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来做到读写结合呢?我从《童年的朋友》一课教学结合平时教学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用好教材来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做法,有读写一体的意识。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教材这个“例子”的个性特征上,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以“例子”为桥梁实行迁移的变通,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诱之,导之。
1.创设情境
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都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培养学生的灵性。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这里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创设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等。《童年的朋友》要用本教材教会学生的就是人物外貌描写及方法。上课时我就用《外婆的澎湖湾》为背景音乐切入,让学生先对外祖母形象有一种亲和的感觉。再创设朗读的情境,通过找读、精读、品读、比较阅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把握。对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时,我采用联想、想像情境法,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带领学生尽可能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学生陶醉于作者对外祖母外貌细致的刻画中,特别是眼神的描写让人如见真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但是然地就生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更是为学生写作实践作了巧妙的铺垫。
2.引导自学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巧妙延伸,注重生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引导学生自学尤为重要,特别是要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自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并且增强自学的能力。故我在实践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不教”的目的。如上《童年的朋友》时,在思维感悟这一环节上就充分考虑这一点去教学,因为这一环节直接影响读写结合的成败与否。从要求学生初读到精读到全面回味读,从读段到读句到读关键词、重点词时,有意识分解若干个层次提问,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参与探究,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生成了刻画人物外貌描写时该掌握的诸多方法。可以说这些方法都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真正从文本出发,挖掘文本中的精华探究而来,而且学生的生成要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更让人欣喜的是因这些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更容易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在实践体验环节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学生体会到了会写、易写、能写好的心理和实际过程,且该课学到的知识、方法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运用,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