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不平家何以平天下出自哪,是什么意思

不平家何以平天下出自哪,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19 10:29:06 来源:网友投稿

”不平家何以平天下”出自清代刘蓉的散文《习惯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翻译为:“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原文

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上踱来踱去,当然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

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这是一篇之警策,撮辞举要,统摄全文。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即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体会不仅对育才树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