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生物学思维

生物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4-07-19 10:37:25 来源:网友投稿

最近学习了傅盛在混沌大学的演讲“生物学思维”,很有感触。在我看来生物学确实称得上是和哲学最接近的学科之一,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现象其实都可以运用生物学的理论加以解析。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人类并不是这个宇宙的主人,抑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事实上人类只是地球这个星球上无数的物种之一。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成为人类,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及人类的祖先能够不断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物种都已在演化的过程中灭绝。

一、唯一确定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

在现代社会根据王东岳老师的“递弱代偿”理论,后衍的事物相对于早期的事物,虽然其复杂度逐渐递增,但其“稳定性”却呈递减态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公司与新技术的“寿命”不断递减。事实上据数据显示,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寿命已不足3年。而在技术方面,就在10年前还占据全面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技术,现在几乎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替代。按照这个逻辑,今后“递弱代偿”效应将会不断被放大。在未来唯一确定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

二、保持竞争性

按照生物学的思维,“竞争性”是这个世界上的底层逻辑之一。过去许多人的思维当中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稳定”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如果能够在“国企”中找到一份稳定的“铁饭碗”,那么这辈子也就有了保障。

但事实上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已经让无数曾经拥有“铁饭碗”的员工下岗。这说明了“稳定”不仅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一件大大的坏事。据数据显示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平均“寿命”不足三年,在未来,不会再有“铁饭碗”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竞争性。

而另一方面对于组织来说保持内部激烈的竞争性对于组织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樊登曾经说话一句话,我深以为然,“一个组织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子系统的不稳定性上的。”换句话说,一个公司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那么公司内部激烈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再比如整个自然界,在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有无数的物种灭绝,但是这反而推动着大自然整体变得更加强大和更加丰富多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保持自己强大的竞争性,才能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好的生存下去。

三、环境塑造人

我非常同意一句话,“环境塑造人”。大家应该都清楚,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最早出现在非洲,然后从非洲经过了数万年的时间,迁徙到了世界各地。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时间上所有人的体貌特征都应该差不多啊,为什么现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的长相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首先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肤色。现在看来在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大都肤色很白,而低维度地区生活的人都是肤色黝黑。这个其实非常容易理解,从非洲迁徙到欧洲大陆的智人大都皮肤黝黑,而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欧洲地区光照不足,黝黑的皮肤使得他们的身体无法接收到足够的紫外线照射,这样他们的身体就无法合成足量的维生素D,从而患上佝偻病,最终死亡。只有那些因为基因突变的皮肤较白的智人才能够在欧洲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存活下来。经过数万年的自然选择,所以现在欧洲生活的所有人都是白色人种了。

所以我认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北上广深”的房价那么高,生活成本高企,但仍有无数人不断涌入。因为“北上广深”的环境是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外部良好的环境将促使我们个体变得更加强大。

四、人类天性不是求知,而是求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生性懒惰,所以花费时间和心力去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天生就会倾向于选择消耗精力最少的选项。自从人类这个物种出现以来,人类的首要目的是“生存”,而不是“求知”。

在数万年前的远古时代,食物匮乏,只有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选择能量消耗最小的人才能够通过自然选择的筛选,从而存活下来,并且成为我们的祖先。所以这种特性已经写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的首要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求知”;但是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生存”仍然是我们的第一目的,这就阻碍了我们的“求知”,因为这会消耗我们的大量能量,违背“生存”当中“能量消耗最小”的第一性原理。

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够战胜我们人类自身的天性呢?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你不逼自己一把,是不会知道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的。永远不要为自己设限,因为你的极限是无尽的天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