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屈伯川的相关简介

屈伯川的相关简介

发表时间:2024-07-19 11:07:03 来源:网友投稿

大型校史题材话剧《屈伯川》在大连理工大学山上礼堂首次公演。话剧团的35名演员及工作人员经过100天的精心编导、排练,为母校六十年华诞倾情献礼大型校史题材话剧《屈伯川》。剧中出演屈校长的是宋鹏,钱令希院士扮演者为武翔,其他演员有王顺,王佳林、任祥熙、宋宇、孙文、吴晓洁、王莹、徐晨、张大权等。话剧从1949年建校屈校长任职在新中国解放之初以宽大的胸怀待日本科技工作者讲述。三顾茅庐力学大师钱令希,展现老校长能屈能伸,识人伯乐,海纳百川的高贵品质。文革时期与钱令希院长顶着巨大压力励志创建大连第一港“争气港”。60年前,他们作为第一代大工人来到这片土地,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故事会被搬上舞台、接受掌声,他们只是在坚持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60年后,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也在坚持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有一天他们真的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把“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把“他们”的精神放进我们的心底。他们就是《屈伯川》剧组。丹心映校史向手辟天地。能屈伸为伯乐,纳百川。屈伯川是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大连理工大学前身大连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话剧《屈伯川》由大连理工大学校史改编而成,分六幕讲述了1948年至1981年几十年间,以屈伯川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心怀“科学救国”之志,在“黄海之滨,凌水河畔”创建大连工学院,呕心沥血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故事。话剧选取旅大解放后屈伯川等负责接收“南满株式会社”(大连化物所前身)、全国范围高校院系调整时屈伯川三顾茅庐请钱令希来连任教、“文革”时期兴建大连油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中美合作的管理培训中心等在大工校史、大连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建校初期及发展过程中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风雨历程。十二易更终成稿“这一年我21岁,我做了一件让我若干年后再想起时会泪流满面的事,为此,我放弃了很多的东西。泪水滑过脸颊,微笑一同浮现……”在于志博的校内日志上,笔者发现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屈伯川》的编剧,这名现读法学专业二年级的大工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年来,自己经历了什么。“最难忘的是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为收集校史资料采访了原化工学院院长庞殿英老师,回忆起屈院长的点点滴滴,70高龄的他声音哽咽,潸然泪下;我们道别的时候,老人家突然抓住我的手,激动地问我,明年我能不能看到屈院长的话剧?我说,‘能,就叫《屈伯川》’……”每每提起这段往事,于志博总感叹不已。2008年4月,于志博第一次从图书馆借出《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院士的足迹》;2008年7月,他开始走访依然健在的第一代大工人。其后的时间里,一稿二稿三稿,校史翻翻阅阅又是一次改稿;八稿九稿十稿,键盘敲敲打打又是一个天亮……于志博将这段经历视为大学里最有意义的事情。从图书馆到档案馆、从档案馆到离退休办公室开始搜集校史资料的时候,于志博还只是当作一件普通的事情,直到他们发现,一些老教师已经不在了,还有一些因为身体原因已经无法接受任何采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着怎样意义的事情。“我有过疑问:为什么负责这项工作的谢腾飞老师鼓励我来写这个剧本,而不是本校或大连市的名家来写?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理解了团委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个剧本的意义不仅仅是为60周年校庆献礼,更重要的是,60年后,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回溯大工历史的时候,他们像我一样从中得到教育。我们在传承历史,传承大工人自己的历史,大工人不能不知、不可忘却的历史。”于志博一行最终采访到了原大连工学院的副院长庞殿英老师、原化工学院院长张文翰老师、原大连理工大学的副校长张不群老师、大工校史编写人孙懋德老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年轻学生一生都无法经历的事情: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大学诞生在渤海之滨,老校长南下浙大聘请钱令希教授,是什么让钱老下定决心来到大连并奉献他的一生……这些故事经过整合,成为《屈伯川》剧本最鲜活的内容。“在写作技巧上,我的文笔有限,不足以记录大工开拓者们的光荣与梦想;在感情表达上,我太年轻,无法体会几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境……”但是正是这位“文笔有限”的年轻编剧,07级一名普通学生,在大工60年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这位老校长搬上舞台……百日排练始成型“2009年4月20日,《屈伯川》剧组准备开始当天的排练,一个演员低声告诉我们,钱老去世了。刚刚我们还在讨论‘屈伯川夜访钱令希’的剧本……大家都不作声了……”武翔哽咽着告诉笔者。来自人文学院的08级学生武翔,在剧中饰演的,正是钱令希院士。“去年敲定由我饰演钱老的角色时,我只是欣喜,随着排练的深入,我对钱老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高山仰止啊。钱老是一座路标,他无时无刻不在弘扬着一种进取精神,穿越时空而永世长存。”大师仙逝,他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教材记录,他的高风亮节又有谁来传承下去?原本沉甸甸的剧本彼时更多了沉重的意味……“台下坐着审核我们剧本的,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想要演得让他们满意,是非常困难的,不能怪他们挑剔,剧中的角色毕竟有着他们对亲友深厚的感情。”饰演屈伯川院长的宋鹏道出了剧组所有演员的心里话。对前辈的敬仰,对历史的尊重,对老人的承诺……全都化作努力的排练,宋鹏说,我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传承大工人的精神。也正是这股精神,凝聚了剧组的30名同学,角色大小并不重要,哪怕台词只有一句话,在传承大工历史的努力中,他们不辱使命。“每演一次我都哭一次,每次演出都像把自己洗了一遍,忽然觉得自己高尚了许多。我的大段台词有很多,许多人问我是怎样背过的,其实,台词我不是生硬背过的,对屈老的阅读越深,感情就会油但是生,台词脱口而出,就像是在说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话还用背吗……”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宋鹏对屈老的崇敬与怀念。记不清从什么时间起,剧组有了晚上去伯川图书馆南门拜屈老的习惯。在南门屈伯川像雕塑前,一行30人,静静地,埋下头,深深鞠躬……每个人都跟屈老说出心底的话,没人透露他们各自说了什么,但是,他们却一致的告诉笔者:对屈老,我们深怀敬仰之情……百日排练,无数个通宵,无数次改稿,反复推敲台词,揣摩心境,破茧的蝶儿,迎来他们的首次校内公演。两次公演好评连连“我把麦克关掉、把表情卸下来、把腰直起来,从剧中角色回归自己的时候,长长吁了一口气,深深地鞠躬,心情是复杂的,说不清是轻松、兴奋,还是欣慰;我痛痛快快地哭了……”宋鹏回忆起谢幕时的情景,屈老遗孀、年近九旬的徐烈英女士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舞台,紧握“屈伯川”的手,两人相拥而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家人代表,屈伯川的儿媳陈延龄对《屈伯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的演出我们很满意,他们对历史的挖掘很深,说出了屈伯川的心里话。在公演的现场,笔者采访了几位观看演出的学生。“更爱大工了”、“作为一个大工人,如果没有看过《屈伯川》,将是大大的遗憾……”大一学生房洪超眼含泪花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没有见过老校长,但是,舞台上的屈老,让我们了解到大工的历史。建校不易、建设更难,老校长那一辈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来自土木水利学院的小徐也表达了同样的感触:“舞台之上,屈老与我们同在。看过《屈伯川》,现在就想去自习室自习。抓紧时间学习,行动起来,要不然会愧对屈老的……”“观众被感动了,感动他们的,不是台词,也不是我们的演技,而是精神,是屈伯川等老一辈教育家身上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感染并震撼着我们。”在剧中饰演“孙明”角色的机械学院08级学生王家林这样告诉笔者。60年前,第一代大工人定义了大工精神的最初内涵,自强不息、勇于开拓,一所大学从无到有;60年来,一代又一代大工人丰富充实了大工精神,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铸就了大工今天的辉煌,开创大工更加灿烂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