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整理

发表时间:2024-07-19 12:39:30 来源:网友投稿

1.《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详细】翻译(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但是)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

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5)泛(fán)南:古代东泛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郑国大夫。(7)若:假如。

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过,过错。

(13)然:但是。(14)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

越,越过。鄙,边邑。

这里作动词。(19)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

以:来。陪,同“倍”,增加。

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0)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共(gōng):通“供”,供给。(21)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尝,曾经。为,给予。

赐,恩惠。为。

赐:施恩。许:答应。

(22)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

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3)厌:通“餍”,满足。(24)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25)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26)阙:使。减损。

盟:结盟。戍:守卫。

还:撤军回国。(27)因:依靠。

敝:损害。(28)敝:损害(29)知:通“智”,明智。

(30)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31)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32)去之:离开郑国。

比较重要的实词注释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color=Blue][size=4][译文][/size][/color]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3.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实词和虚词◎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通假字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希望对你有用。

4.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和句式总结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5、微①没有②细小,轻微(同现义)例:动力其微骇然已解③衰败国势衰微.例:死秦孝公以来周氏甚微.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7辞①\x09口实(例:愈加其罪何患无辞.)②\x09文辞(例:而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③\x09借口(例:君子疾曰:欲之而心为之辞.)④\x09命令(例:今者来辞代罪.)⑤\x09一种(例:归去来兮辞.)⑥\x09(例:辞曰:臣之壮也.)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年---行李之往来⑥烛之武(介于性命之间的助词)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⑦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⑧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⑨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⑩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11.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⑥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官职;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

5.烛之武退秦师中古汉语知识总结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音

泛(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若不阙(quē)秦逢(páng)孙

夫晋(fú),何厌之有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意:“把……当做”,今意: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乏困”,古意:缺少的东西,今意: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去”,古意:离开,今意:往。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省略介词——于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烛之武

3.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4.夜缒而出。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烦执事。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所有文言虚词解释?wtp=tt

去看看吧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8643632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7.《烛之武退秦师》归纳层意《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

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

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既进一步说明了不能灭郑的原因,又为后来秦郑联盟铺平了道路。从第二、三层来看,烛之武的机警和智慧还表现在:他能审时度势,明白秦伯是可以争取的。郑被“晋侯,秦伯围”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但这两件事仅与晋侯利害相关,与秦伯关系不大,烛之武揪住了这一点。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在说辞中,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说话,处处为秦打算。辞婉而理骋。

第四层:直陈往事,使秦穆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以此来瓦解秦晋联盟。“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于简洁、温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的贪婪嘴脸,并暗示了“此竖子也,不足与盟”。其言博而奥。

第五层:指出晋国灭郑之后,必然“阙秦”。两个反问句语气激切,字挟风霜。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向秦伯指明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笑里藏刀的敌人?谁是你争霸天下的障碍?就当时的形势来说秦晋两国都有争霸天下的野心,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真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握其心理;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分寸恰当,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人辞令之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