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杨叶锈病是什么
(leafrustofcathaypoplar)
(邵力平)
已有3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报道过本病的发生与为害。杨树中大青杨、香杨、小青杨、小叶杨、哈青杨、黑杨、加拿大杨、中东杨、健杨、小黑杨、北京杨、白城杨、大关杨等常普遍发病。青杨派与黑杨派的杨树,以及两派之间和派内杂交后代都是感病树种,以该两派杨树为母本,以白杨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大多数也感此病,唯有白杨派为高度抗病树种。病叶失水失养,光合作用降低及其他代谢活动受到干扰,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由于提前落叶,延长木质化的进程,易受早霜为害。本病对杨树根系的影响极大,直径生长的减少率大于高生长。另外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均可发病,病叶上生退绿斑,并逐渐发展成段斑。斑正面橘黄色,微隆起,密生暗褐色性孢子器;背面生黄粉状裸生锈孢子堆。对1、2年生的幼苗以及3年生以上幼树的危害性最大。杨树病后叶背面初生淡黄色小点,继而生出橘黄色小疱,即夏孢子堆,经4~5日后破裂散出黄粉,约持续10余日。在感病树种上有时叶正面也产生橘黄色夏孢子堆。生夏孢子堆的叶片组织有时退绿甚至枯焦,有时也早落叶。至晚夏在叶片正面出现铁锈色多角形微微隆起的冬孢子堆,埋生在表皮之下,成熟后变暗褐色,有时冬孢子堆连片。在发病较晚的地区,发病后很快就形成冬孢子堆。
病原菌是松杨栅锈菌,具长循环型生活史,其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在落叶松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青杨上。锈孢子萌发所需温度为5~25℃,以15~18℃为最适,所需湿度为97~100%,对光线的反应不明显,但在无光和散射光的条件下,萌发最好。夏孢子萌发所需温度为5~30℃,以18~20℃为最适,所需湿度为100%,对光线不敏感。冬孢子萌发所需温度为6~20℃,以13~18℃为最适,萌发前需浸5~15℃水,否则不萌发。担孢子萌发所需温度为5~25℃,以15~18℃为最适,需100%湿度,对光线不敏感。担孢子萌发后,产生基部粗、顶端细的芽管,顶端生次生担孢子,有时产生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次生担孢子。还有的芽管生横隔,于侧方产生小孢子。极个别的芽管顶端形成结节。越冬后的冬孢子,至4月下旬遇雪水或小雨萌发后产生的担孢子,是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接种体,借风传播,萌发后芽管由气孔侵入叶中,过5~8日产生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再过数日便产生裸锈孢子堆,继续分散锈孢子。锈孢子借风力传播,萌发后由气孔侵入杨叶片,成为杨叶的初侵染接种体。越冬的夏孢子,在北纬45°左右地区有0.3~12%的萌发力,并成为侵染杨叶的初侵染接种体。杨叶被侵染5~8日后便产生当年第一代夏孢子,成为再侵染的接种体,大约繁殖夏孢子3~4代以后,便在叶正面形成冬孢子堆,随落叶落地越冬。
杨树与落叶松相邻时,二者发病均早且重,否则病迟且轻。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普遍且重。幼苗与幼树病后受害重,大树病后受害轻。无论幼苗、幼树或大树,病害均自下部发生,逐渐向上蔓延。防治方法:杨树苗圃忌用杨树作防风林,以减少侵染源;培育抗锈树种;出苗后控制灌水量,通过间苗或打底叶办法通风,降低湿度;避免用杨树与落叶松造同龄混交林;对病株用波尔多液、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锌、托布津、退菌特、炭疽福美、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喷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